疫情期间感人事迹大全(19篇)
_年,注定在历史上写下不凡的一页,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夺走了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对病毒的不安,在防疫中隔离成了过新年的常态,但与此同时,有这样一批逆行者,他们毅然走出家门,用平凡的肩膀担负起不凡的艰难使命,用“身体”为群众搭建起了一堵防护墙,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李晓中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年轻的“老社区人”
李晓中,男,31岁,中国共产党党员,_年考入城西街道以来,先后在城西街道高溪社区、城西街道综治办、城西街道未来城社区、城西街道龙溪社区工作,常年的基层工作,让他练就了“轻松愉快地和居民群众打交道”的本领,他有时开玩笑说“我要把城西街道4个社区都服务到,老社区人了”。_年春节,疫情的爆发之际,李晓中正就职于未来城社区党政办,也正是在这时,他“遇到了湖北返凯重点人员”,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与同事并肩作战,化险为夷,为凯里新冠疫情防控迎来“春暖花开”。
一条通知匆匆返岗:“宝宝,跟爸爸说再见”
“全体干部立即到岗到位……”。时值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喜庆正浓,一条工作通知在城西工作群闪动,李晓中立马整理行装,告别他异地工作才见面2天的妻子,和一对牙牙学语的龙凤胎宝宝,踏上返岗行程。
“你放心去吧,爸妈和宝宝我会照顾好”,临行前,妻子不舍地抱着两个孩子送他上车。
“喂,您好,请问近期您和您的家人有湖北旅居史吗?”,一返回社区,李晓中就投入了全辖区地毯式摸排,这句话每隔一分钟便在李晓中的口中说出,社区电话排查人手紧缺,座机不够,他就用自己的手机,饿了,就与同事一起吃泡面,就在一次次询问,一次次排查,一次次解除警报中度过了春节“假期”。
“我们辖区有5户湖北返凯重点人员”
_年1月26日下午,在凯旋厂片区开展排查时,得知厂区内有5户湖北返凯人员,厂区的气氛惶恐凝重起来,李晓中压着紧张的情绪立即联系医护人员排查了解,并详细记录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李晓中向他们宣传凯里相关防控政策,叮嘱他们做好每日体温监测,得知有一户湖北返凯人家没有体温计后,李晓中便立即跑往就近药店为其购买体温计,并送到他们手中,同时一再嘱咐他们做好居家隔离观察。
“爽约的爸爸”在坚守疫情防控线。
_年1月29日这天是李晓中的一对龙凤胎宝宝的周岁生日,说好在晚上9点前赶回家陪伴孩子过生日的他,这次又“爽约”了,他说类似的“爽约”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看到爱心企业送来的水和方便面,看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看到全体同事们顶着熊猫眼在各卡点、各小区奔走,他把对家人的愧疚藏在心中,用消瘦却坚实的肩膀,扛起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在_年1月29日这天下午,他投入到动员凯旋厂5户湖北籍返凯人员到凯里市指定的集中隔离点隔离工作中。然而,动员工作并不顺利,有两户人家始终不同意前往集中隔离点,从下午四到晚上九点,电话里磨破嘴皮子也依然不见效的李晓中和同事们,陷入了不知所措中。
“大家跟我走”,街道党委书记周益民的'一句话打破了凝固的空气,就这样,大家共同大踏步走向了“钉子户”,此时什么病毒、危险、防护服等统统抛在了脑后。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过长达6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当日晚上10点终于将这5户人员全部安全送到凯里市集中隔离点。回到家中已近凌晨12点,孩子们都睡着了,但回想起能够顺利将5户人家送往集中隔离点,便也无遗憾了。
此后,在这5户人家中有2人被确诊。然而,正是通过前期一系列政策宣传、思想动员、隔离防护等工作,才避免了疫情蔓延,为辖区甚至为凯里市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强哥,还有菜没?今天需要点啥?”。_年3月,经过医疗部门多次鉴定之后,湖北返凯5户家庭中未确诊且达到居家隔离条件的回到了厂区居家隔离,隔离期间他们不能出门,吃饭购买居家用品成了难题,这时,李晓中又得忙碌起来,他每天除了通过电话微信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外,还了解他们的“吃饭”情况,只要他们“有求”,李晓中同志必定“有应”,直到疫情缓解。
疫情反复责任不缓。
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后,疫情防控宣传、重点来凯人员、重点场所排查及疫苗动员接种又成了日常工作,李晓中坚持一次次深夜入户排查,一次次解除“警报”,始终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做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反馈,尽职尽责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_年8月,国内疫情多点爆发,此时,“警报”再次拉响。地毯式排查,挨家挨户走访又成了日常工作,“您好,请问您及您的家人都接种疫苗没?”这句话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从1楼走到顶楼,又从顶楼下到1楼,不断的重复着就是为了能够摸清辖区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并在其身体符合接种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动员接种,为建立好疫情防控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几天奋斗下来,李晓中同志所负责的片区累计排查982户2448人。
自疫情发生以来,李晓中走街串巷,逐个楼栋排查,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累计共排查4000余人次,跟踪监测重点对象500余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晓中始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恪尽职守,将辖区居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护在身后。当疫情暂缓,看着久居家中终于出门踏青的人群,看着只能遥寄相思到团圆相聚的居民群众,从惶恐不安到回归正常的生活,深感欣慰,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一岗,我站好了”,他深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无数个和他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携手并肩,给他力量!
李安霞同志,女,群众,大专学历。现任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兴街道梵净山社区居委委员。_年1月参加工作,一直担任该职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_年1月24日晚(除夕),李安霞同志接到社区工作群消息“因疫情情况紧急,请社区两委所有成员立即回到社区上班”后,李安霞同志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疫情防控第一线。然而此时的李安霞同志,已是一位怀孕四个月的孕妇。
从那天开始一直到在她分娩之日的前几天,她一直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并没有因自己孕妇的身份而要求区别对待。在疫情防控刚开始时,她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地入户进行外地回铜人员排查登记并宣传疫情防控方法,面对很多不理解、不配合的居民,她都耐心地解释政策和为居民们做思想工作。设置卡点执勤后,考虑到她孕妇的身份不能久坐,社区并没有为她安排工作,然而李安霞自己主动请缨去做抗疫后勤保障工作,为在卡点上日夜执勤的抗疫战士们送饭送水。有些卡点缺乏物资,她积极与办事处对接,并主动开车到办事处领取后又送到卡点上。卡点上登记表没有了,她又开车到办公室打印好,送到需要的卡点。社区共设置有19个卡点,给每个卡点轮流送餐一次下来起码两个小时,李安霞同志就这样每天从早上8点30分开始开着车在辖区内来回穿梭,直到下午6—7点每个卡点的战士们都吃上热气腾腾的盒饭后才回家。都说怀孕的孕妇是大熊猫,但是她一直和前线抗疫战士并肩作战,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孕妇的身份而懈怠,反而打起更多精神投入抗疫工作中。有人曾问李安霞为什么在怀孕的时候不好好休养身体反而这么努力的工作,李安霞回答说“看到同事们都这么辛苦的工作,如果我就这么休息着我心里会感到不安”。
有段时间李安霞孕吐反应严重,但卡点上人员紧张,很多同事都是连轴转,甚至刚值完夜班后第二天又要值白班,为了让值班的同事休息得更好,她没有请假,而是强忍着不适把东西送到需要的同事手中。李安霞同志还主动帮同事承担在电脑上录入数据的工作,孕妇不能久坐,而她却为了疫情防控的任务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让被她帮助过的同事们十分感动。
李安霞同志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社区工作、敢于担当的社区工作人员,她平时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疫情防控这种特殊时期更是如此,不因自己特殊情况而讲特殊,从1月开始到6月份生产的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克服怀孕带来的各种不适,坚持投入工作,团结同事。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如今疫情防控的工作暂时缓和下来了,但她在疫情防控期间所表现出的舍己为人、敬业爱岗的精神,让群众们看到了一个社区居委委员的责任与担当。李安霞同志为疫情防控所付出的努力,也让身边同事们对这个带着身孕坚持工作的女同志感到由衷地敬佩,李安霞同志身上的坚韧品质与不畏苦不怕难的光辉形象,也一直鼓舞着身边的人们。
“喂,马主任吗哎…你好,我是_…是这样的,我这几天看了新闻,这次疫情十分严重,我也想出一份力,捐点钱,尽一份力。可是我行动不方便,能麻烦你们到我家来下我把钱给你们吗”3月1日午时社区新华支部书记马海维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84岁老党员,这名老党员就是东亭社区九组的_同志。
_同志1990年1月加入.....,是一名有着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说到家境,_同志家并不宽裕,甚至还是社区党委常年帮扶的困难老党员,_同志家中是老夫妻二人在一齐生活,他本人长年生病住院,此刻只能借助轮椅才能正常“行走”,家庭无任何收入来源。
多年来一向坚持着爱看新闻的_同志在疫情发生后,神经时常紧绷,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同时主动配合社区防疫工作,自我儿子儿媳一家三口年后从贵州返乡后,_同志立即将信息主动上报社区,并配合社区做好居家隔离工作。在看到全国党员进取捐款抗疫的新闻后,_同志主动联系社区党委并提出要捐助元爱心款支持抗疫工作。
在接到电话后,社区党组织便立即上门走访,劝说_同志,表示家庭困难,有心意就好。但_同志表示“我平时一向得到组织的关爱与帮扶,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是作为一名党员还是作为中国人民,我都应当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但社区党委明白,2000元钱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几件衣服、几顿饭的事,可对于家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常年还要花钱去医院的_同志来说却是一笔巨款,这将是他家未来几个月的生活费,甚至未来几个月的生活可能更加拮据。研究至此,为了既不让_同志失望,又能完成一名老党员坚守一颗初心的愿望,再三劝说之下,社区党委从_同志手中的2000元中拿出200元作为其爱心捐款。
这只是东亭社区203月1日午时很普通的一件事,但每每提起,却总是让人感动与震撼。这一份看似微小的捐款,凝聚的却是一名老党员心系人民的深厚情谊,彰显的是一名老党员时刻坚守的初心使命,见证的是中国人民骨肉同胞血脉相连,同舟共济的磅礴力量。
心得体会。
“为了城市正常运转,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非常时期的武汉,凌晨的街头是什么样子?
每天凌晨3点,不用上闹钟,武昌城管大桥清洁队中南路班班长周命就会自然醒,这是她30多年环卫工作形成的“生物钟”。
凌晨4点,周命准时到达中南路班的驻点,为整条道路的果皮箱更换垃圾袋,同时检查路面污染;5点,她骑上保洁车开始巡回保洁。1月23日以来,她和中南路班的40多位环卫工人始终坚守岗位。“行人少了很多,我们的保洁标准不能降低,还要搞好消毒。”周命说。偌大的街道时常空无一人,她和同事们的橙色身影,就像冬日的一抹暖阳。
疫情无情,同舟共济。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仍要运转,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同样是一场大考。
“店小二”在坚守。离汉通道关闭后两天,一些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大。一时间,一家超市的所有卖场的蔬菜都卖光了,这可急坏了蔬菜采购员曾旋。从早上6点开始,他每天要打300多个电话,询问当天的蔬菜到库量和销售量。非常时期,采购非常不易。“不是这里告急,就是那边出状况,容不得你有半点喘息。”在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下,山东、江苏等蔬菜产地与湖北很快实现供需对接,武汉蔬菜的供应量和价格趋于平稳。
快递小哥在穿行。全市住宅小区封闭管理后,网购异常活跃。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匆匆驶过的快递小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2岁的江西小伙潘国珍,每天要完成上百个网购订单。他有时很感动,有居民专门给他买了一盒口罩,叮嘱他做好防护;有时也心酸,长时间在外面跑,一个多月来都不敢“碰”儿子。
志愿服务,爱心接力。快递小哥汪勇送件也送人,“我送的是救命的人”,他的话已经刷屏。他还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志愿者团队,接送医务人员、为医院送餐、调运医用物资。他说:“一天接送一个医务人员可以为他们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医务人员能救好多人!”
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上万名民警、辅警下沉社区,配合开展维护秩序和收治隔离工作。从腊月二十九到现在,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百步亭派出所社区民警沈胜文从未回过家。最忙的一天,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将10多名病患转移至隔离点。一天下来,老沈累得腿肚子抽筋,站都站不住。
“我参加过抗洪抢险,也参加过抗击非典,没想到又遇上这么大一场疫情。”老沈说:“这么多困难我们都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过去!为群众站好岗、守好门,这样大家才能更安全!为了城市正常运转,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疫情肆虐,医疗物资紧缺。
在中央指导组协调推动下,武汉市新洲区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提前复产。业务经理电话不停、管理人员走路带跑、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所有生产线火力全开。武汉协卓董事长助理胡艳说,1月22日,公司全体职工返厂,生产线24小时运转,医用防护服产能从日产3000件增至1.8万件,医用口罩从日产10万只增至14万只。
目前,武汉已有22家医疗防护物资企业紧急复工,工人们加班加点奋战在各自的岗位,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
建设者也是战斗者。2月15日,武汉突降大雪,一群安装工人顶风冒雪,在湖北省委党校新校区方舱医院改建现场抢工。从江夏国药控股公司仓库到火神山医院,从“武汉客厅”到省委党校新校区,这已是湖北工建工程总承包公司党总支书记李保元和他带领的党员突击队转战的第四个工地。
“大雪天气增加了施工难度,大家的热情却愈发高涨!”李保元说:“我们已经创造了火神山速度,现在,我们还要创造方舱速度!”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逆行天使,谢谢你们!”
2月22日,武昌茶港社区一栋居民楼和对面的酒店在窗户上用标语隔空对话。
原来,21日晚,有业主得到消息,小区对面的这家酒店入住了一支来自湖南的医疗队。大家想表示感谢,但由于社区防控,又无法当面致谢,于是大家想出这个打标语的方式。22日下午,白衣天使给他们回信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一幕,暖哭了小区的居民,也感动了无数人。
“我的城市病了,我该为她做些什么?”武汉市民在思考,更多的在行动。
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居住在北京、家乡在武汉的谭旋从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心急如焚。他给远在新西兰的武汉伢段思思发了条我们给武汉写首歌吧,今天就写!”段思思秒回:“好!”
“没去过武汉,听歌听哭了。”“武汉的樱花很美,春天一起去看樱花!”“相信四面八方的力量,我们心手相连……”
疫情暴发之初,医用物资频频告急:口罩告急,防护服告急,护目镜告急……不能让白衣战士“赤膊上阵”!武汉各界紧急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医疗物资源源不断送上战场,紧缺状况逐步好转。
迟强是一名货车司机。20多天来,从四面八方募集来的大批急需医用物资不断运抵武汉。迟强日夜拉货,经手的货物超百万件,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每天忙到凌晨才回到宿舍,连跟女儿视频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爱的暖流在三镇汇聚。武汉市内公共交通停运后,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生活保障不太方便,很多武汉市民自发当起了勤务员。
丈夫和儿子早早回了新疆老家过年,何明荣独自留了下来,开着私家车免费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正月初一开始,她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接送医务人员200多人次。头几天,中午只能吃泡面。有热心人知道后,免费为她提供盒饭。这让何明荣很感动。“医生为病人服务,我们为医生服务,又有人为我们服务。”何明荣说:“武汉有爱,我很喜欢她!”
“90后”肖雅星把自家开的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住。为帮助医务人员解决住宿难题,她还发起组建了“武汉医护酒店支援群”的微信群。“大年三十下午5点多建的群,第二天早上10点就已经有500人了,好多连锁酒店加盟进来。”在她的带动下,目前已有300多家酒店为医务人员提供免费住宿服务。
听说很多医务人员夫妻双双上战场,孩子没人管,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自愿当起家教,免费为这些孩子提供网上“一对一”辅导。
坚守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为前方的战士鼓劲加油。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生迟晓慧和丈夫都上了前线,儿子在家给他们写了一封稚嫩的“家书”:“妈妈,你在医院救死扶伤,虽然我替你担心,但是我为你骄傲!加油!”迟晓慧看完泪流满面,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在方舱医院,有人架起书桌,有的打起太极,有的跳起了广场舞……坚强乐观的武汉市民,就是这样不屈服——病魔再猖獗,也绝不会向它低头!
“武汉的樱花会开,热干面会在街头飘香,早上‘过早’的人排起长队,烟火气的武汉会再回来。”战疫还在继续,武汉市民正期待明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朋友圈里的这句话道出了许许多多武汉市民的心声。
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征集令一发,山东各医院的群里踊跃响应,短时间内,经过层层筛选,加上紧锣密鼓的培训,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迅速组队,当日整装待发;170名医务人员来自呼吸、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中医药等不同专业。
自1月25日开始,山东省已先后派出12批1743名医疗、护理、疾控人员,奔赴湖北武汉、黄冈、鄂州,开展医疗救治和检测检验工作。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山东省省长龚正多次赴机场为支援湖北医疗队送行。接到对口支援黄冈任务后,山东专门成立了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副省长孙继业挂帅出征。
异地支援,方言迥异,如何沟通?“你蛮杠”(你非常棒)、“莫和不过”(不要害怕)……山东支援湖北医疗队制作的一本武汉方言实用手册,一度在网上刷屏。
原来,2月7日,山东省第五批医疗队进驻武汉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队员接手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危重病房,其中近一半是老年人,普通话沟通不畅。医疗队员迅速与武汉大学老师取得联系,仅48小时就制作出这本方言手册,包含问诊、生活用语,文字和音频一应俱全,医患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疫情无情,山东有情,感谢山东,黄冈加油!”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医疗队办公室门外,一名中年人敲敲玻璃,示意屋内的医务人员,隔着厚厚的玻璃,一手举起这张字条,一手敬礼示意;他刚刚得知,第二天自己就可以出院了。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黄冈最大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针对收治病员多、感染病情重的情况,山东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组建了该中心第一个icu病房。
这间病房由60名医护人员负责,24小时轮班坚守;喂药、喂饭、吸痰、翻身……医务人员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事无巨细,精心呵护;目前已有36名重症患者转为轻症,25名患者治愈出院。
15床孕妈的氧气停了,11床老爷子能摘下无创面罩吃饭了,25床阿姨的呼吸机撤掉了……隔离病房内,变化正在发生。
“我们一定要和病人肩并肩,坚守岗位不后退,直到最后胜利。”山东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危重救治组组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任宏生说。
大别山医院之外,山东还重点支援了蕲春县、武穴市、团风县、浠水县、黄梅县5个县市,抽调医护、管理、预防、心理4类人员,开展组团式援助,创新医疗救治方式,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利用山东“云icu”系统,协助指导黄冈市定点医院实施重症、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护士李长安说,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7楼西病区,医患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温暖。
因为惦念着一名患者想吃西红柿,枣庄市肿瘤医院护士陈茹发捧着自己的餐后水果,小心翼翼送到床前,“阿姨,以后有了西红柿,我再拿来。”“哎呀,太感谢了!等我好了,一定去山东!”
一位60岁的重症大娘,病情好转,可以转入普通病房,她却有些不舍,紧紧抓着医护人员韩严寒的手:“是你们救了我,我相信你们,我不想离开这个病区。”得知普通病区护理人员不变,大娘才松了一口气。
截至2月26日20时,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卫生队累计完成8543份疑似样本检测,新冠肺炎病例(含疑似)累计收治1872人。目前在院病例968人,其中重症病例205人、危重症病例45人。
“阿拉自家人,不要拿证件了吧”
“抱歉啊奶奶,没有出入证、身份证,我不能放行的!”
那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勤昌村塘东街的设卡道口,由于连之后蔡路集镇,行人车辆来往不断。守在这个道口的志愿者们看上去异常年轻,戴着“疫情防控巡查员”的袖章,口罩上方露出“较真儿”的眼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勤昌村的青年志愿者团队,6名团队成员都出生在2000年前后。疫情期间,这些年轻人主动加入防疫志愿者行列,把守“道口”检查关,哪怕亲戚朋友,但凡进村,都要掏证件、测体温。6个年轻人做事认真,被同村长辈们亲切地称为勤昌村新出道的“f6”。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仅居民小区就有1.3万余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织牢织密基层防控网,志愿者们数十天如一日,为那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力量,更为千千万万的市民带来温暖。
“各位旅客,健康云填写过的请打开手机信息,凭信息出站,请把帽子摘下,前面测量体温!”拿着电喇叭,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赵文昊一遍遍提醒出站旅客。随着返程客流增加,上海火车站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持续攀升。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逆行”而上,在上海火车站进出口协助开展进站乘客体温检测、疑似患者转运等工作。
抗击疫情,上海市一批批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出发前,理发成了医务人员的“刚需”。已坚持义务理发30余年的“全国最美志愿者”殷仁俊带着“爱心剪”团队来到医院,为即将上前线的医疗队员理发。应对爱美的女性医护人员,殷仁俊一遍遍询问,头发剪这么短行不行男队员期望越短越好,殷仁俊干脆剪起超短发,“包他们一个月无后顾之忧”。
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在沪家庭子女供给一对一专门辅导,包括学科辅导、作业指导、课程学习、读书交流等,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活动。
居家隔离期刚满就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党员黄琼芳,一脱下警服就换上志愿者马甲的社区民警朱慧敏,甘当
疫情期间感人事迹大全(1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