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作文400字(5篇)
从儿时起,便咿咿呀呀地学诗,读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的摇头晃脑,内心对鸟儿鸣柳十分向往,因为仿佛从未听到过这天籁。喜欢读这一首首诗,内心倾注很多的感情,尤其对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向往至极,因为仿佛极少能在现实世界中见到原版的这种诗情画意。
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发现很多的古典诗词中所写的美景甚多,大自然的壮阔美丽引无数的骚人墨客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
我向往那美好,诗情画意的景象。每每徜徉在诗中,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语文课本中,附带的图片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向往。中华壮美河山,令人心驰神往!
但是却仿佛从未在现实生活中领略到诗中的如画美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我所见过的山,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何谈令其欢悦?我所见过的水,哪里会有清澈的倒影,又怎会空了人的心境?都是大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如何能寻得到那份的安宁与诗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初读此诗时,沉醉于西湖的美景中不能自拔,心中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去领略这“方好”“亦奇”的美景,赏赏如西子般美的西湖。我带着希望与憧憬到了西湖,却发现诗人“骗”了我:哪里有水光潋滟?哪里有山色空蒙?明明是同样的地方,一山,一水,但为何不是一个世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早春的新莺啼叫得婉转又悠长,处处都是一派的生机与勃发。正值春意浓浓的季节,我却难得听闻鸟儿清脆的啼叫,亦感受不到如诗中的春意。到底是诗人骗了世人,还是世人要反驳诗人?我不知道,亦不敢妄自评论,我只是有点感慨,我们从小到大,十多年来所接触的唐诗宋词中的美景,到底在哪里?
真的很想寻找悠悠中华流传下来的那份诗情画意。但是去哪里寻找?如何寻找?独留我的迷茫。
不,我一定能发现古人为我们勾勒的这壮美诗篇中的景象的。蓝天之下,我行走在柏油马路上,向前走,去寻找。看到远处焦化厂里排放出的滚滚浓烟,如恶龙般的狰狞,盘旋在这城市的上空,我皱了皱眉。看到前面树的枝桠,它光秃秃的,仅有的几片刚萌生的新叶,不似想像中那般的青翠欲滴,而是偏黑的绿色。走在这里,我不知所向,终寻不到内心所向往的诗情画意。
我想放弃,放弃去寻找诗中的境界。毕竟那是诗中的景象吧,如梦如幻,不似现实这般。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应该如何去鉴赏这古诗?寻不到那样的诗情画意,达不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何能知道作者的情感。一遍一遍的默写与背诵古诗,遥想一番诗中的大自然,又有什么用处呢?硬生生地去抒发和陶醉一番,只是纸上书中的热爱罢了吧,何谈内心深处对古典的真正通晓呢?我惘然。
历史的余音,凝固的诗,一份叹惋,一份激扬,一份释怀。一切的一切,尽在释放在摇篮里的古典情怀。
且让诗情画意,留在内心深处吧!
我想,我们该做些什么了!
我算不上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看书也没什么目的性,也从未想过我到底在书中寻找着什么。
前段时间,我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我对其颇有感触像我这样一个被世界公认没什么情商的角色,竟也被作者笔下福贵戏剧的一生打动了,甚至到了故事的后半部分,每逢一个角色离开人世,我的心都如刀绞一般痛,那种感受完全不亚于我自己身边真实的人离开我时的悲痛。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人。没有人会忍心看着一个可爱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自己的眼前。好的文学作品又通常有这样一个作用:它常常会使作者用文字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清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便控制了读者的内心,愤怒,兴奋,快乐,同情,甚至虚荣就会在这时趁机跑出来作祟,读者的心绪也自然被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和遭遇所左右了。书中这个故事即便再荒谬,再不正常,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会变得真实,立体了起来,一个人就会在此时接受一个他平时绝不会信服的世界。比如说《变形记》,其中的情节是多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多么荒诞无稽,可是当年静下心来去分析它荒诞背后的世界,你又会惊奇的发现,它在满纸的胡扯中,构造出了一种比真实世界还真实的合理性。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本书包含的世界对不同的人或一个人不同的时期来讲,有很大的差异。每个读者在读书时,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带人自己的意志,而这种意志通常会因为年龄,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于是这便造成了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局面。但是这种差异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有的时候,当一个人真的读进去书了,便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进这部作品里去,慢慢的,他关注的重点也就偏离了自己本来熟悉的场景和事物。这便是读书的开始。
到这个时候,读者便开始慢慢放下自己
寻找作文400字(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