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味(汇总22篇)
我与你相识在稚嫩的童年,我与你结缘在五彩的花季。
——题记。
喜欢闻你淡淡的墨香,喜欢看你密密的排版,喜欢品你深藏的奥妙,喜欢用多种感情去了解你——我的精彩书籍。
用宁静读你。伴着你,陶渊明的菊花点缀朦胧的南山,刘禹锡的苔痕,草色装点了脱俗的“陋室”,龚自珍的落花幻化成柔软的春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带走了羁旅之思,苏轼的淡淡悠思飞向了月宫。
用淡泊读你。伴着你,我读到了李白在那个穷香极欲的盛唐挥袖出宫门,不为官场而牵绊的豪爽之气,我读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质,我读到了周敦颐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脱俗志趣。我学会了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淡泊的目光去看那尔虞我诈,口蜜腹剑的社会竞争,我学会了为自己寻一片净土,洗涤着尘世的浮华,脱去尘世的外衣,用平静的心去品有淡淡清香的茶。
用智慧读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大胆,独唱空城计的勇气,墨子使楚,那伶牙俐齿辩驳的智慧,吴用取生辰纲的精彩妙计,都让我大为折服。伴着你,我学会了分析事物,了解事物,解决事物的技巧,我学会了墨子的一张俐嘴,练就了诸葛亮的一双慧眼。
用豪气读你。伴着你,我看到了放白鹿于青崖上的剑客,一声大吼,洒入豪肠,七分酿成剑气,三分啸成寒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那个“缺月挂疏桐”之夜,一位侠女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箫一剑潇洒地奔走于江湖。一阵箫声,一声吟唱,剑光忽闪血飞溅,劫富济贫,是她终生的宿命与追求。
用宁静,淡泊,智慧,豪气读你,伴着你,我去品读你,品读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曾为一次失败,彻夜难眠,碾转反侧;曾为一次离别失声痛哭,心如刀绞;曾为一次邂逅,思绪纷飞,满脑乱想。静下心,品读着你,品一品叶芝,读一读泰戈尔,再忆一忆冰心。
若问与你在一起的乐趣是什么,我只能说“,欲辨已忘言!”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一江春水,一树梅,一叶飘零舟自横,独自,江上行。看满目苍山远,野岸泅渡无人烟,万籁清绝寂静,只有悬崖上的花朵,纷纷凌乱,奇绝,疯狂的盛开,妖娆了半边石壁,或纯净如雪,或殷红的惊心,让人不免想起老树的名句:
“无奈生于世间,日子真不清闲。与其与人纠结,不如与花缠绵。”
是的,日子真不清闲,不如,与花缠绵!他的画中,自是有真意。
老树的画又从来是安静的,或者寂静,又或者是明净妍丽里不动声色的孤傲。
石壁上寂寞,一树桃花,一树梨,案几一茶,独自品茗,听山风说话,许是有阳光在微笑,抚摸沙尘黄土的坡崖。
老树这样的画,任我看来有绝世的孤寂,他的画,山中从来无鸟,是的,从来,无鸟,无云朵飘过,空山鸟飞绝的寂寞。
是的,寂寂山野,空山无鸟鸣,无云,无蓝天,只有渺渺茫茫兮,鸿蒙大空。那一树雪白的梨花都是无言的冷冽孤独。
纵然每一幅画,有桃花朵朵,有杏花雪白,亦浅淡几笔,勾勒万物勃勃生机,其实,尘埃喧嚣,繁华的世界,有些,是很荒芜苍老,荒芜,也许,是你我无法回避的空灵,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深邃如古井,滋生寂静空旷的山山水水。
一溪山水,一帘瀑布,一树的苍老无鸦。淡淡几笔,画的意境悠远很有些禅意,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老树所有画中人都是无眼眉口鼻,很是神秘,如古井样的深邃,却于现实里尽量不言不语,不看不听,眼眸在心,自然难得的清静。心生繁花朵朵,世外苍穹山水,一树旷世纯净炫丽。
然后未必,只是看这幅画,忽然映入眼帘,惊讶,悲凉,心有颤抖的冷冽,不知为何,我忽然泪流满面。
尽管有篱笆,有山花烂漫,有木兰珊。人物热闹轰烈的身后,却是,茫茫山岭,是幽深的谷底,空无,空无,连他的脸,都是如此寂寞的空无!
多么冷冽寂静的空无,桃花灼灼的背后,什么也没有,没有。如此的寂寞,如此清冷寂寞啊。
有如,一片白雪茫茫大地真干净,真干净。
听,有跛足道人的歌声传来——。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纵然难舍弃的温柔,却也有皈依的飘逸和寂寥。
无论有多少人不可诠释的孤寂,老树山水中,终究有一幅画最温暖的画,也就是这幅了——。
有着陶渊明的淡泊和静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豁达和悟性。
这景,难得,却可以在心,如同佛在心中坐。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世,看这幅老树的画,居住喧嚣的城市,每日行走于车水马龙,人声嘈杂街市,依然明净而清新悠远。
独自,怀抱妍丽妖娆的桃花,心中是一片旷野的天空,一片沉浸大自然的柔情,听溪水潺潺,嗅草木花香,从而恬静,画笔亦葱茏勃勃生机和嫣然的美丽。想必,已然是很温暖的,很温暖。然,空山寂静,无人迹,唯有他自己怀抱一树的妍丽。
又或者,老树觉得与人交谈,不如与花缠绵,纵有千般落寞,花,乱开,喧哗的灿烂,书都不用看了,老树梦蝶,或者,甘愿只做护花人,与花缠绵。醒来,已然,千年。
办公室里,老树画前假寐,梦里陶渊明曾对他吟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晚上,好友打来电话:快看《中国诗词大会》,鏖战正酣,扣人心弦!
打开电视,四位选手正在角逐,三位年轻人,一位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一出场,就感觉到她与这个舞台的不相配。四五十岁,面容沧桑,说话吐字不清,还好,她微笑的样子很温暖。她的名字叫白茹云。
主持人大概与我有同样的疑问,没有直接出题,先与她聊天。
她是农民,家住偏远小村。六年前患上了癌,因为病在口腔内,手术使她耳鼻喉受损,说话不再利索,耳内嗡嗡不断,听力也大为降低。在化疗期间,她都是独自去,早上5点起床,花5个小时转5趟车到省城的大医院。村里也有直达省城的客车,但比转车要多花二十多块钱,她舍不得。一次化疗要花一万元,报销几千,丈夫挣几千,再借几千,从而维持下一次的治疗。
怎么跟诗词结上了缘呢?她说,弟弟小时候生病头疼,头一痛,就打头。她把弟弟抱在怀里,唱诗给他听,他才能安静下来一会儿。她就一首一首地唱给他听。那个时候,她背了不少诗。后来,在她生病期间,自己一个人上街,给女儿买了一本诗词鉴赏书,自己躺在病床上看,一年多的时间,看完了。
她讲自己的病时,一直是微笑着的,讲到弟弟时,眼泪却忍不住落下来。
比赛开始了。“春来江水绿如蓝”“雄关漫道真如铁”“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暗暗替她担心,但她从容淡定地答对了。当出现辛弃疾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提问“寄奴”是何人时,我心慌了。因为我对这个人也不知道。少时背诗,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此人是谁呢?她选择了“刘裕”,答对了。我还自命读书人呢,在她面前,自愧不如,又由衷敬佩。
一连九题,她都顺利答对。连评委都很惊讶、佩服,称她大姐。她说,化疗使她面容苍老,其实,她才四十岁。
在她回答的题中,有一道是陶渊明的诗“”。评委老师说陶的本意肯定有玄言的意思,但对生活的热爱,不就是诗的真意嘛。只要它能唤起我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有真意的。
这句话令我怦然心动。诗中有真意,书中有真意。诗书不一定带来物质财富,却会带来内心的善良、丰富和高贵。读诗让一个普通的农妇从苦难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从平庸的人群里凸显了出来,从暗淡的困境中明亮了起来。她还是她,外表也许没有大的变化,但她已不是她,她的心态平和乐观,她的内心丰盈饱满。所有的苦难都虚化成背景,衬托着她的朴实与平凡、美丽与高贵。难怪主持人说,这是大美啊。
只要爱读书,谁都会了不起。白茹云给我上了一堂课:读书吧,。
(一)陶渊明的哲学: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陈寅恪先生专门对此诗逐一阐释,得出结论是陶渊明信奉着“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基于他的这一哲学观,后代学者多能继续研究有所创获。陶渊明确实给时人一种新的活法,确实活出了与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平淡中有绮丽,苦闷中有快乐。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盖应如此!
(二)陶渊明的生死观: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庄子的影子,只不过庄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学家,而陶渊明则是一位想得开、说得出且做得来的诗人。
(三)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追求的是“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自然人生,向往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社会。隐隐地感到他是一个弱者,梦想着的是一位弱者想要的“世外桃源”。
(四)陶渊明的学问: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五)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鸟、鱼、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吠、鸡鸣……娓娓道来,生趣盎然。岂不知天天闻此、观此是何等单调无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谛非诗人莫属。这才真的算是“诗意的栖居”!
(六)陶渊明的劳作: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七)陶渊明的旨趣: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陶集中的臻品,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同样璀璨。其艺术水平之高相信放在任何一部伟大的诗篇前都毫不逊色。魏晋最重玄学,尽管陶渊明不是玄学家,但他也在“言意之辨”。想到他的“二顷五十亩种秫”、二万钱悉送酒家,可见酒在他生活中的重要。
(八)陶渊明的男儿气: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很难想象陶渊明竟然对荆轲感兴趣,很难理解他也能写出如此慷慨悲壮“金刚怒目”的诗篇。宁愿相信晋宋易代,他不是在为自己抒胸臆,而是在为曾祖续豪情!
(九)陶渊明的真淳:
与殷晋安别。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元好问论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此诗可见其对友人情谊的质朴,而凝字练句可谓真淳:“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如此为诗,可谓绝唱。
(十)陶渊明的窘境: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每读此诗都感同身受,其无奈的境地溢于言表!陶渊明到底有多穷?《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幼稚盈室,瓶无储粟”;《有会而作》中说“老至更长饥”。可见他的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受饥饿之苦,“乞食”亦属寻常。
飘摇的落叶氤氲在秋天的酒气里,沉淀了第二年满树硕果的梦,落叶并非无情,!
一年时光流过,如白驹过隙。世故多变,数次的失败后,我再次到这片树林里散心,恰逢又一个秋天,树叶零乱飘飞,飘满了一地。这肃杀的树林和我的心情一样那么沉重,那么无趣。我从树上捋下一片叶,迎风看去,似一面金黄的大纛,顽强地向秋天炫耀着自己生命的不屈。这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一惊,这片落叶与去年的那一片竟如此相似!
原来,树叶并未死去!那为何要落!我急急跑回,查阅,原来树在冬天所获水分和养分甚微,不足以供叶的生长,所以只好落下,更积攒了养分以待第二年的.重发。
树叶并不是真正落下,只是暂时看不见它的枯黄,然后驻进老树的根里,再慢慢以翠绿的姿态爬回树上,完成自己青春的重新开始。
老树要放下,我何曾不要放下?竞选失败了,就感到同学们不信任自己了;考试失利了,就感到自己不行了;比赛输掉了,就感到自己能力好差……这样折磨自己,何必呢?不如放下,放下自己,对方确比自己强;放下心情,只是马虎一点,没事的,以后要认真;放下名利,比赛重在参与!放下了,感到好轻松。
感谢那片秋叶,它让我懂得了重新开始;感谢那棵老树,它让我懂得了放下重拾……或许,这就是自然界的真意吧。四季轮回,周而复始,这是自然万物不惑不悔的真意啊!
其实,放下了,也就过去了;过去了,也就重新开始了。能想象陶渊明当年在南山脚下采撷菊花,望满山红叶,感此中真意,放下了尘世浮萍,怎能不忘言!
诗人站在窗前,可以油然生出许多感慨。诗人动情地浓缩了已逝的岁月,提炼出拥抱阳光的幸福,独望月光的寂寞,是何等不易。拿得起,却难放下困扰了诗人的心灵,于是只好寄托于灿烂的阳光,幽怨的月光。诗中的美妙,自然是言语所不能概括的,还好我们有感知的心灵,可以筑造一座情感花园。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年代已经不兴读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年代已没有了诗人,就像此时此刻,冬天虽然还没有走远,但春的脚步已近,那份绿正在探头,在这样一个深夜静读诗歌,深深的感受诗人的执著,诗人的无怨无悔,他对诗的坚信和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感受到他是在认真地活着、感受着、思考着,用诗的方式记录着一些情感、意绪、向往。在他的每一行诗中,这种诗意处处闪烁其中。这个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生命的历程中才会诗意盎然。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总是要用美丽的形式表现着别样的丰富多彩。一阵风、一首歌、一朵花、一只鸟、一扇窗、一座山、一轮月,一次挥手、一次凝望,阳光、沙滩、海浪都成了情感的一种流露。
我们可以想象,在对远方的向往,对往事的追溯中,在诗歌的写作中,诗人得到了身心的暂时解脱。至少这样的诗歌写作对这样的诗人来说机警足够了。当我们系统地阅读过诗歌的作品,或者对诗人现实生活有一定了解的时候,即便我们读着这样明媚轻快的诗歌,也能读出一种生活的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就是这样,在情感的波澜里里,开始起笔。在流淌寓意的文字组合里,编织下一个音节。
军阀混战的年代,《女神
此中有真味(汇总2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