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教案(优质12篇)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班级_____。
分数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做出了新的定义,原太阳系的9颗行星中有一颗被降级为矮行星。它是()。
a、水星。
b、海王星。
c、天王星。
d、冥王星。
3、有关于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
4、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是()。
a、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c、我国发射的绕月飞行器。
d、流星体。
5、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是()。
a、金星。
b、木星。
c、太阳。
6、关于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a、日照时数最长的地方太阳辐射越强。
d、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太阳高度、天气、海拔等因素有关。
7、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和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b、bcd。
c、abd。
d、abcd。
b、在日全食的时候用肉眼观看太阳。
10、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往往在()。
a、子夜。
b、白天。
c、日出前。
d、日落后。
11、人类外太空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高真空、弱辐射、失重。
b、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c、高真空、强辐射、月球引力。
d、高真空、弱辐射、太阳引力。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公转线速度平均值约为30千米/秒。
17、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七号发射时,地球运动的位置在下图中的()。
a、1。
b、2。
c、3。
d、4。
18、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给中国造成巨大人员和经济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b、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运动。
c、此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d、此时北京和汶川地区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20、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条件,是因为()a、地球的质量适中。
b、地球的体积适宜。
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的卫星数目适量。
二、双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宇宙是物质的,物质之间都有联系。
c、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d、从结构特征看,木星、土星都是行星且轨道相邻。
4、地球处在一种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指的是()a、太阳不稳定。
b、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多数一致。
c、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d、大小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a、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获得能量的主要源泉。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8、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365日6时9分10秒b、24小时。
c、23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日。
d、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角速度慢。
三、填空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1、天体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星云、陨石、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尘埃。
2、总星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_________。月球不________、不__________,但可以_______太阳光。
4、开发宇宙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运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叠加。
四、综合题(共25空,每空1分,共25分)。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八颗行星的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注出行星及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5分)。
(3)图中与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反的是__________彗星。
2、(1)在太阳大气中从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亮的是____________。太阳黑子发生在__________中,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________层中与太阳黑子出现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会出现______。
(2)当太阳活动增强的,磁场受到干扰,产生_______现象。1989年曾发生无线电短波中断事件,这与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按此推断,2000年是____________年。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图l。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这样,地震波就可以带回地球内部的信息,从而可以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
图中可知:
1、在地下(大陆部分)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
2、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也出现波速的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说明此深度处地球的内部物质组成、状态差异明显。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纵波波速在地下5100千米处也有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该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教材随后安排的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对图1、26右图的细化,利用图旁边的文字,让学生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以及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区别。
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同心圈层。
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设计:
一是点出外部圈层的位置和名称;
二是形象地说明外部圈层的相互关系.强调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最后“活动”部分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拓展。这个问题其实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要求学生此时就能完全解答。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突破策略。
(1)地球的内部圈层。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桌子受到冲击产生弹性振动,耳朵听到敲击声,左手感觉到振动。借此阅读感悟教材,探究地震渡的有关特点,通过学生质疑解疑,获取地震波的有关知识:地震波为弹性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第二步,据图1、26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分析地震波的不连续面以及地球分层,结合图1、27及有关小字内容,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利用活动第2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知识与技能培养。
获取地球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等有关知识。通过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操究、质疑释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地理思维及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地球内部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循环中;地球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改造环境,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反作用。只有人类和环境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资料l: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国家级的高科技工程,它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普超高压变质带上实施,被称为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钻探工程设计深度5000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成。利用从钻孔中获取的岩心及液、气态样品及原位测量数据,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该工程于20__年8月4日正式开钻。
资料2: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探井为前苏联的科拉sg3超深钻井,深12262米。
教师:
(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目前,人类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研究进展很大,但地球内部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看来利用钻探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详录)。
实例感悟:同学们,将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你会有哪些感受?
自学探究:(出示表格)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的感悟,自主学习教材第一自然段,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请提出本小组在自学中的见解或者遇到的疑难问题,希望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地震波的类型。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互动探究:
生l:用手敲击桌子,桌子会产生弹性振动。地震波就是一种弹性波,它有纵波与横波之分。
生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教师介入:刚才的同学较好的说出了纵波、横波的特点,哪位同学还有新的见解或者异议?
生3:什么是纵波?什么是横波?
(教室寂静)。
生4: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先感觉到的是纵波,因为它的传播速度快。若坐在船上,人们只会感觉到颠簸,因为横波不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生5: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应该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通过的物质密度加大,波速必然会加大。
生6:你所说的结论,根据在哪里?
生5:……。
媒体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
教师介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了地震波的不连续面。同学们,看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图,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希望大家做出讨论、辩解。
生1:从圈中发现地震波在地面以下很近的距离之处、900km、2900km和5000km附近出现了不连续面。
生2:在地面以下2900km之处横波突然消失,说明其内部物质形态是液体。
生3:从横波突然消失的角度讲,其内部物质是液体,但觉得很难理解。
总结承转:根据横波不能通过这一事实,有人认为2900km以下的物质近似“液体”,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成分以重金属铁、镍为主。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以下的成分和物质状态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媒体演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原媒体播放的基础上对应出现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激励探究:根据我们的学习
最新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教案(优质1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