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挚友相伴的日子(精选21篇)
我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是从报纸开始的。那时,我也许只有一岁多一点吧,也许是父亲母亲给家里的天棚糊报纸,不知怎的,报纸就成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记忆。
我小时候是个对文字特别敏感的孩子,大人口中的一个新鲜字眼,我都记得那么长久。我的父亲书读得特别多,他只要一说话,嘴里总要带出一些有亮色的词,如“面深似水”、“囊中羞涩”、“横跳黄河竖跳海”、“面如冠玉”……这些词语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上学晚,九岁才才入学读书。入学时,老师发给我两本书,并告诉我,哪本是语文,哪本是算术。我拿起语文书翻看着,花花绿绿的,觉得挺有趣,就把一本书的插图看完了。这就是我最初的阅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认的字渐渐我起来,我开始读书了。起初是读比我年级高一点的孩子的语文书。那时候只要一读到书,心中就说不出的愉悦。后来我跟别人借书读。记得有一本很旧的读本,我读了好几遍,有一段话很醒目,我就把它背下来了: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得亲切此是入书法,读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矣。
那时候,我能读到的书大多是从父亲那偷来读的。父亲虽是农民,一生没走出我的老家——康家围子,但父亲却有个读书的习惯。
父亲读书多在中午或晚。那时候,父亲从地里收工回家,吃完午饭或晚饭后不知从哪里拿一本书来读。父亲有时候读着书却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书便从他的手上脱落到炕上。我像做贼一样把书偷走,躲在家后园子的向日葵地里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记得有一本书叫《烈火金钢》,很厚的一大本,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天,遇到不认识的字怕父亲发现也不敢去查字典,囫囵吞枣地读完后,把书放在炕席底下——那父亲常放书的地方。
就这样偷偷摸摸地与父亲周旋着,竟也读了不少好书,像《封神演义》、《燕子李三》、《西湖白话小说选》、《安徒生童话选》等我就是那时候读的。
读书是件十分过瘾的事,读起书来周围什么都忘了。沉醉于书中的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我遇到一本最难读的书是《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现在对这本书的印象已经不深了,能够忆起来的人物怕只有昆丁那个可爱的白痴了。
初中三年,我读的书不多。能够忆起来的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也读几本外国书,有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威廉·萨落扬的《人间喜剧》。那时候,我对这几位作家的艺术功力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霍桑《红字》的语言艺术风格令我大为折服!
上高中后,虽功课繁忙,但我仍喜爱读书。有时从一周的伙食费中省出几元钱去买书,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就是买来读完的。那时也从同学那里借书,像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就是那时读到的。
后来我进入呼兰师专读书。师专的图书馆藏书很多,我只喜爱文学书籍,就隔三差五在文学类书籍的书架下逡巡。那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我爱不释手,我经常走进张一弓、张洁、张贤亮、丛维熙、陆文夫、冯骥才、王蒙、路遥、高晓声、铁凝、达理夫妇、柯云路……这些作家的精神世界,他们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而又美妙无比的心灵花园。
此后,我又对狄更斯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荒凉山庄》我几乎到了精读的程度,书中的语句我都做了摘记。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作家是夏目漱石,他原名夏目金之助,代表作是《我是猫》,我特别喜欢的作品却是他的日记体小说《心》。这部小说笔法细腻,对人物的心理刻划入木三分。
师专毕业后,我的闲暇时间更多了,我开始大量阅读,那时也尝试写点东西,我天赋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写不成形。后来很幸运地发表了几篇文章,但我觉得肤浅,所以现在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近五十岁了,一生无所爱,我想,读读写写也许就是我后段人生的乐趣了。
书,有着巨大的魔力,让走进书世界的人如痴如醉,孜孜不倦;书,有着神奇的法力,让阅读它的人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在生活中,书还可以教给我们那些有趣、充满快乐的知识。它会通过一些丰富有趣的小故事来给我们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启迪,还会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有些书中的道理还隐含着另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从而引领我们如何健康生活。通过一些书你可以了解过去,知道现在,想象未来。
在浩瀚如海的书中,你会惊叹书籍有这么多。人们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称为四大名著。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便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情节精彩万分,让我百读不厌。书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诈多疑,周瑜的傲气,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聊斋志异》,书中的那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既让人心惊胆寒,又使人拍手称快。如:《画皮》、《聂小倩》、《娇娜》等等书籍都十分离奇。书中基本都是讲好人被神所帮助,坏人被鬼所缠着。这些都是我自己所体会的,自己体会到的更是一种乐趣。
我最爱妈妈带我去读书馆看书了,因为我可以在那里尽情地看自己所喜欢的各种书籍。妈妈呢,她把我“寄”在读书馆里后也可以放心地去购物、逛街……这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美事吗?这也许就是书之所以会使人有如此大的乐趣所在吧。
“抄”书。
五岁,我睡前钟情于床头的《365夜》,每晚,妈妈都会在我的床前,给我讲书里的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有一回,妈妈要考高级会计师,坐在饭桌前看书,还一边在书上写写画画,作着批注。不懂事的我也把那本《365夜》拿来,摆在桌上,用一支铅笔,在每行的间隔处,涂写一些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火星文字”,这便是所谓的抄万卷书了。
“食”书。
“入”书。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从书籍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从书籍中,我看到了许多的人间冷暖,也看到了生活得香甜苦辣。书籍,是我一生也放不下的良师益友。
小时候,便在连环画中找到了童年的乐趣,经常缠着老妈给我讲连环画中的故事。在那时候,就对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美丽的童话充满了向往,在敬仰和向往中,也常常在小小的脑袋里勾勒着自己幼稚的梦想。到了初中,接触的东西慢慢的多了起来,读的书也五花八门。大部分都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慢慢得不知道是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习的一些诗而后勾起我的迷念。爱屋及乌,慢慢的开始在书店中看一些诗集作品,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等,久而久之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体会到了诗人从字面上表达的内涵,看到了相聚的欢辛和离别的苦楚,也看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生活的艰辛。
新的散文,非常让我喜爱。慢慢的在课余经常向老师请教一些散文的写作表达方式、用词用语问题,并尝试着写了一些小小的散文。毕业以后,由于工作比较忙,读的书就少了。偶尔会读一些书籍杂志:像《读者》、《知音》等一些娱乐休闲的书本,在休息的同时,学着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与忧郁,在主人公的笑声与眼泪中度过一个个夜晚。记得《读者》上的一篇小短文,时间很久,但是印象很深,说的是一对夫妻经过一段婚姻以后,日子过得很平淡,一次为了丁点小事,女人生气,不顾刚洗完澡还没吹干的头发,跑到院子屋檐下的长椅上看满园开满的鲜花,男人小心翼翼地把电吹风拿出来,给女人吹头发,女人不用,僵持了一段时间,男人还是坚持给女人吹头发。男人突然和女人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都老去,我希望先去的是你。”女人听了很生气,就问:“为什么?”男人爱怜的抚摸着女人的头发说:“如果是我先去,我又怎么舍得你一个人独自面对着满园的鲜花。”女人想了片刻,突然泪流满面。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如果两个人相爱,就要尽一切可能的快乐与幸福,有许多很深的爱,其实就在平凡之中,平凡不是婚姻的坟墓,而是感情的升华,只不过把当时热恋的激情,转化为浓浓的亲情,可能平时里一句淡淡的问候,或者清晨起床一个轻轻的吻,甚至是相对凝视的一个眼神。爱,可以融化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多的想象空间,或者是很多的感触和深思,让人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熟,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又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充实自己的大脑。先后重读了一些名著,,从中感悟生命的珍贵,生活的艰辛与多彩,人生的价值,家庭的幸福,从而使自己的文学底蕴更加深厚,对事物的理解开始向深层发展,不像以前那样看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学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生哲理,学会条理自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为了不会遗忘,也不被遗忘。
身为一名教师,我深感知识的重要性,“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自来水”,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这就要我们多读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你想给学生一滴水,你必须有源源不断地书。
回顾自己的读书过程,我看到了自己从幼稚发展到成熟的历程,也更加感悟到书籍对自己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书,将永远是我最好的良师益友,是我一生必不可少的人生伙伴,就像库法耶夫所说的那样:“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回忆若隐若现,它是最珍贵的财富,无论你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像金子,永远在角落里光芒四射;像花朵,在心间含苞待放。就算经历风吹雨打,终究不会消散。回忆起点点滴滴,成长路上,有你相伴,真好!
在那一天,第一次踏入校门,漫步在林间小路,一片花红酒绿映入眼帘。也是在那一天,我们第一次邂逅。命运的绳索将我们紧紧缠绕。也许就是那件事情:因没有将零食分给那傲娇小公主后被欺负的你,昔日里的高个子变得如此无助,如此的委屈。在冷冷清清的角落里找到你,只有我们两个。你的眼睛已热烈盈眶,讲述你的无辜,我为你打抱不平,当时的一句话使我难以忘怀,正是我自己说的:“哭吧,哭出来能好受些。”以后,这个世界只有我能欺负你,我的零食全归你,有人欺负你来找我,让我为你撑腰。
还有一次,我们欢声笑语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到了岔路口,摸了摸书包,一下愣住了,怎么没有,这,也没有。微风摇曳着,却有一个身影,不知所措。左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精选21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