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专业18篇)
《拿来主义》是第二册第二单元(杂文)的第一篇课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说理,又具有文学的因素。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受杂文极强的思想性;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含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根据单元要求以及本文特点,研究到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感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语言,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的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仅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静心的品味语言,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出语文味。
我在设计《拿来主义》的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十分关注课文的语言因素。所以,我用朗读、替换词语的办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加以比较和揣摩,并联系背景,对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进行品味,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还经过描绘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语言静心的品味和咀嚼,加强学生的语感,并以“比”的方式拿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领悟形象说理的妙处。
课后作业的设计尽可能新颖而贴近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我们的呼吸着手,引申到文化的呼吸新鲜贴切,易于理解课文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抓整体。
认识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从整体观念出发,着眼课文的全局,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思路又体此刻结构上。
从文题“拿来主义”入手,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几个简单而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拿来主义”的主张在哪几节提出来的?拿来主义的具体原则是什么?“拿”的对立面是“不拿”,仅仅是“不拿”吗?为什么会“送去”?然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理清第一部分资料,也为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做了准备。
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抓住关键词“所以”“譬如”“总之”,筛选语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步步深入,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全面把握文章资料。
(三)质疑问难。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鉴赏第一、二部分时,先鼓励学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问题,自我来“拿”。再讨论交流,然后精当的点拨,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四)读、换、说、写品味语言。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是个难点,在鉴赏课文资料的同时,贯穿语言的品读,用替换词语、还原喻体、口头描绘以及片段描述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比较分析。
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求同辨异思维的有效方法。剖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反动实质及严重后果时,经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否定“送来”,肯定“拿来”。
鉴赏第二部分比喻论证时,用“比”的方式来理解“大宅子”的比喻和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做法(可将学习比成河流,要成为活水才能够提高)。讨论能否不用“大宅子”,而换用其他的喻体来比文化遗产,体会“大宅子”比喻的妙处。还原喻体与原文进行比较能够理解比喻说理的作用。
(六)探究讨论。
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思辨本事和表达本事。
分享: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称为《拿来主义》,今天,对待过洋节的问题,我也要倡导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选择的拿来。我主张,我们对待外国文化,也要大胆的拿来!
最近国家公布了节假日新的放假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要给国民放假,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体现了我们重视本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习俗的精华。
对于这一消息的发布,有人说:重视传统就该取消外国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在中国影响了年轻一代。
诚然,这些假日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和心理等许多问题,但是不是说这些外国节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圣诞节,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和幻想,给大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和内心善良的归属,……这些都是外国假日的优势。
所以我们说:取消外国节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能向外国一样,各种风俗都跟着学;我们也不能把外国节日一棍子打死。我们辩证吸收,将中国节日和外国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节日特色,形成浓浓的民族激情!
对待外国节日,我们要大胆的说道:拿来!
此刻的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腾飞,但有谁想过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没有没落,腐朽的封建前身。
悠悠中华五千年礼貌,创造的艺术价值,礼貌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中国人总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在千年之后真的被发扬光大吗?历史告诉了我们:“没有”。西洋人用装有火药的枪,席卷世界时,以无朝自居的人们却对之不顾,而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洋人利用自我“拿来”的东西为己所用,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着老本”,原地踏步。耻辱黑暗随之而来。
可敬的鲁讯先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
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现在的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腾飞,但有谁想过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没有没落,腐朽的封建前身。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艺术价值,文明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我国人总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在千年之后真的被发扬光大吗?历史告诉了我们:“没有”。西洋人用装有火药的枪,席卷世界时,以无朝自居的人们却对之不顾,而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洋人利用自己“拿来”的东西为己所用,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着老本”,原地踏步。耻辱黑暗随之而来。
可敬的鲁讯先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
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教学目标: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
拿来主义(专业1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