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的板书设计(14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小朋友,你还记得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吗?西方也有与我们的春节一样盛大的节日,是──(生接)圣诞节。在那样美好的节日里,孩子们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团聚、快乐、爱……)有一年的圣诞节,在一个仅有8岁的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节课上,如果你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听讲,你一定能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2、师板书课题,指读,纠正读音。
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入手,引入新课,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进而建构阅读的话题;同时,将课堂常规要求和文本中的“礼物”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对题目中出现的多音字,及时指导,很有必要。
1、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⑶读完以后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自学要求清晰而明确,有目标要求,也有方法指导。
2、出示以下词语,说说意思: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谅
3、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有以上词语的句子: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以词入课,看似乎顺手捎带,实则匠心独具,由一串词,拎起重点段落,王老师深谙“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实质。若能在这个环节前面加上检查其他词句和学生读通的训练,则学习更为扎实。因为5册孩子毕竟还有不少的识字任务,读通课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若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则另当别论。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⑴品读第3自然段:
以“沉默不语”为切入点,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理解该词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体会“沉默不语”中隐含的体贴和善良。
①师:“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她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自由读读1~3自然段。
(她想:哥哥姐姐买了那么多礼物,而我只买了棒棒糖,他们会不会失望呀?我把钱给别人买礼物,妈妈会怎么想呢?……)
②随机理解“兴高采烈”、“猜测”等词义,指导朗读相应的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在这个地方,王老师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抓关键词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策略。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王老师抓最能表现金吉亚内心世界的词语,通过正面体会和侧面对比,引导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2、品读第4自然段:
师:我们通过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外表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心里想着家人,体贴家人。这么体贴,为什么只给家人买了棒棒糖?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重点出示: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故意少“什么都”三字,使学生体会那个小女孩的一无所有。)
⑴说话:那个小女孩没有……没有……没有……(礼物、鲜花、欢乐、爱……)
⑵朗读。
⑶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树前,会说什么?(学生自由说话──师生情景对话)
师:孩子,我们家并不宽裕,这点钱是让她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
生:……
师: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才攒下的钱,你该为自家人买礼物的呀。
生:……
师:孩子,哥哥姐姐都给你买了礼物,你却要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花钱,值得吗?你可要想清楚啊!
生:……
师:孩子,你是多么善良,多么仁爱,多么体贴,多么富有同情心啊!
⑷出示: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学生齐读。
⑸那个陌生的小女孩收到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
(说话:不仅……还有……还有……还有……还有……)
⑹再次齐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如果金吉娅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她说什么?
2、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怎样表达对金吉娅的谢意?
尽量用上以下词语:如愿以偿、善良、体贴、仁爱、同情、不仅……还……
让孩子们在语境中学习迁移词语,这是这个设计的一大亮点。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殖。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王老师让孩子们借助这些词语来抒发情感,则将词语教学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 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日,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而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读这篇文章?(生齐喊“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2、质疑课题:这个课题好特别啊。谁能把它读好?指名生读课题,正音给(ji),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课题,想一想,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大问题:(1)为什么以给予树为课题?(2)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点评:从儿童生活世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回味生活的快乐,再次感受节日生活的美,身心获得愉悦,在愉悦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带着美的心情对课题进行质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搭建出新的探究平台,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你能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吗?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评:不仅仅引导学生“口诵”,更要求学生“心维”,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通过自读,对给予树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给予树的含义。同时根据中年级段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对词语的认读,进一步夯实基础,积淀语言。对词语的认读,凸现厚度,不仅仅读正确,更能引导学生从读的情感中透出对词语的理解,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美。]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点评: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益。整个活动以学生的学、思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为学生的合作呈现清晰的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的情思,理清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力。]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拿到二十美元,就分头去采购圣诞礼物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该回家了,在回家的途中孩子们表现怎样?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2、引读,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她的哥哥或姐姐,你能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沉默不语吗?
3、看到金吉娅沉默不语,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妈妈生气了,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如何向妈妈解释呢?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3)在师生个别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整体互动,随机提问,如,从金吉娅的话语中你听懂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别人、关心家人……)她难过什么?(没给妈妈、哥哥、姐姐买象样的礼物……) 金吉娅你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教师出示一张卡片渲染情境)?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你决定买吗?你知道这19美元50美分意味着什么?(陌生女孩得到了洋娃娃,得到了金吉娅的爱,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精美的圣诞礼物的机会,被家人责怪……)是啊,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呀,这实在令金吉娅为难,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金吉娅的这种内心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点评:教学的着眼点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矛盾心情的关键词语,步步深入,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摹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构教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通过角色表演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点评:学生紧紧抓住“如愿以偿”一词,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寻言以明象”,以读见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进行生命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人性之美,感受到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 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教材简说:
《给予树》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1、认读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品词,抓住妈妈感情变化的词,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
是啊,中国人过年放鞭炮,穿新衣服,互相说一些祝福的话。和中国一样,外国也有自己最重视、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那就是圣诞节。
(课件出示资料袋,了解圣诞节的有关情况。)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30给予树。
二、初读课文:
师:“给”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ǐ,表示供应的意思。“给予”就是——(给)。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2、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3、认读生字词语。
4、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回答板书文中主要人物)
三、细读课文。
1、导入:金吉娅所做的事情让妈妈十分感动,所以妈妈非常高兴、激动,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
找出妈妈高兴感动的句子。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句子,说说句中哪个地方反映妈妈激动的心情。
2、那么妈妈自始至终都是这样一种感情吗?在这件事情中妈妈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在文中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学生读书、画句子。
3、讨论品读。
(1)根据回答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有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研读:妈妈担心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当她带孩子们到商场去购物,孩子们都很高兴,课文里用了一个词叫——兴高采烈。但是,我们却发现妈妈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
研读: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妈妈是在看到什么情景才生气的?妈妈当时可能怎么想?
理解“沉默不语”等。
(3)可是我们又惊喜地发现妈妈高兴地拥抱了金吉娅。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能读给我们听吗?
出示: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
指名读这段话,想象:被金吉娅帮助的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你读的这些都是金吉娅说的话,妈妈就是被这段话感动了。从金吉娅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金吉娅的难过和歉疚,从而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回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妈妈的激动心情。)
(4)
给予树的板书设计(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