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杠杆的教学设计过程(精选8篇)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平衡的条件;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
(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
(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2、杠杆平衡条件:我们知道天平平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平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探究: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平衡条件。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平衡),一边不平衡,现在如何使其平衡?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平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平衡)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
最新杠杆的教学设计过程(精选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