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的特色美食(实用18篇)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传统小吃,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黎、苗等少数民族传统喜庆节日)期间普遍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寨家家户户都会制作。
苗家三色饭原为五色饭,分别为黄、红、白、黑、蓝、五色。是用山兰糯米、桑叶、红蓝藤叶、黄姜、椰浆、小山棕叶等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山栏米中泡制,放在特制的独木蒸笼中蒸制而成。五色饭色彩鲜艳,清香可口,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由于工艺的复杂和原料工具的局限,如今五色饭已改为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有药味甘香,饭团甜滑,形态美观,极具苗族风味色彩。
和苗家三色饭齐名的又一保亭美食,其做法和工艺相似,都是用野生植物的叶液来提供天然色素,分别是红、黄、蓝、黑、白五色。
五色粽的制作方法简单,先把糯米用猪油或花生油炒至闻有香味,取出分别装进五个盒子里。然后用野生植物的叶液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五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猪肉、黄肉、鹿肉等或家禽肉。接着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每种颜色的糯米都放一种,再用麻绳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圆柱形,大小随意。煮粽子时,水要浸没粽子,如果分多锅煮,五种颜色的粽子每锅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约两小时,粽子发出浓厚的芳香味时就可取出食用了。
即使你喝遍了绿茶、红茶、普洱茶等平日里常见的茶你也未必喝过“鱼茶”,如果你还认为“鱼茶”就是鱼泡出来的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是鱼汤!
保亭鱼茶是黎族苗族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也是保亭黎苗族人的风味食品,而并非普通意义上日常生活中泡水喝的茶。鱼茶其实是一种用鱼来腌制的食品,又分为“湿鱼茶”和“干鱼茶”两种。它的制作比较复杂,要先将肥大的淡水活鱼“拾掇”干净,用刀将其切成块状,在鱼块上抹上盐,放置一两个小时,后滤干盐水,“干鱼茶”则要把鱼晒干。再将做好的凉米饭、酒糟或炒米掺入搅匀,再装进干净的坛子里密封起来,如天气炎热,放至7-10天即可启盖食用,如天气寒冷,则半个月或一个月方可食用。
保亭有一种鱼叫石鳞鱼,这种鱼只能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对水质要求非常高,长年生长在水质纯净的山涧小溪中,最喜欢逆流而上,与湍急的溪水嬉戏,因此有个雅号叫“会冲浪的鱼”。石鳞鱼的习性限制了自身的生长,一般个子都不大,却因为喜欢逆流,勤奋而游,所以鱼肉富含蛋白质,入口特别滑嫩,小巧而精华。
在保亭官方推荐和很多游客心目中,石鳞鱼算得上是绝对美食之一,素有“不吃石鳞鱼不算到保亭”的说法。而在健康饮食备受推崇的现代社会,石鳞鱼,以及稍微普通一点的野生泥鳅,都成了抢手货,其本身就是保亭绿色食品的最佳代言。
石鳞鱼无论香炸、清蒸还是清水煮,都是一道美味佳肴。香炸和烧烤,香脆味甜,很有嚼头。而黎家人最喜欢用酒糟煮,特别是用极品山兰酒糟烹调的石鳞鱼,更是将保亭最好的食材和最好的酒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顾名思义,所谓竹筒饭就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竹筒饭又称竹筒香饭,海南黎族传统民间美食。“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是对黎族地区的特产香糯米的赞誉。
保亭黎家竹筒饭通常是用山兰稻(一种旱稻)中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置于炭火中烤烤,绿竹渐焦,饱满的竹香便会渐渐溢满屋子,削掉烧焦的竹筒表皮即可用。
竹筒饭有四种:野味饭、肉香饭、黑豆饭和黄肉饭。制法是将山兰米洗后,浸泡半小时,捞起,加精盐、味精拌匀。将猪瘦肉切成肉片,用老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热锅过油,将肉片翻炒至熟,出锅待凉后,切成肉粒待用。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洗净晾干,用精猪油抹拭竹筒内壁,将调好味的山兰米同瘦肉粒控匀,分两等份加进两节竹筒里,加入适量清水,后用干净布条捆扎封堵竹筒口,放进炭火里烧烤至熟。
竹节青翠,米饭酱黄,香气飘逸,柔韧透口。吃时,饮一口黎家“山兰酒”,咬一小口竹简饭,慢品细嚼,趣味盎然。
要说保亭知名度最高的美食,当属“会上树的鸡”了,它不仅在当地十分出名,更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其声名直追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这种鸡体积小,肉质嫩,原产于保亭什玲镇,从小放养在山林、槟榔园和果地里,白天刨食和追啄虫子、野果、青草,晚上就会回到主人家屋前的树上睡觉,所以被称为“上树的鸡”。
当地人只要吃上一口,就能判断出是不是纯正的什玲鸡,它的肉感与鸟类十分相似,皮脆肉滑,营养丰富,与家养鸡的'口感是绝不相同的。
保亭椰子鸡和竹筒鸡,就是以这种土鸡为原料,经过现代烹饪手段加工制作而成的美味佳肴,但保留了其中的黎苗特色,分别以椰子和竹筒作为盛具,菜肴中平添了一股椰子的甘醇和竹子的清香。
黎族苗族地区以椰子壳和竹筒作为炊具由来已久,过去黎族人上山狩猎,捕获动物后都是就地取材烹制,正如黎族歌谣所唱,“出门不带锅,随处椰子壳;仙饭任尝吃,肚饱又唱歌。”
而保亭当地最传统的做法,则是将什玲鸡洗剥干净后,除了盐巴什么佐料都不加,直接放到炭火上烤,这种简单的制作方法却最能保留鸡肉原始的味道。
山兰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酿制而得名。“山兰稻”也叫“山拦稻”即黎族人在山上砍出一块空地围拦起来,种上的一种旱糯稻,适合酿酒。可以说山兰酒是真正的绿色酒类,对于黎族来说,山兰酒就像国外的香槟一样,一般逢贵客来临或重大节庆才拿出来痛饮。
山兰酒制作方法有二,一是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埋到芭蕉树下自然成酒,一年后呈黄褐色,数载则显红色甚至黑色。另一种是将蒸熟的山兰米和碾碎的“球饼”混合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中,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筐下的陶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呈乳白色。
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这时也是黎族人通常叫“biang”的酒。这种“biang”是大多数人特别喜爱的,甜而微辣、辣而不燥,如果是放在封闭的容器内久了,开坛时真如香槟开瓶时,会发出响声。随着时间久了,“biang”的甜味慢慢消失,酒的香味渐浓。
就是先将排骨与保亭随处可见的野菜捞叶一起腌制,让捞叶的清香浸入排骨之中,再下锅煎炸,最后排摆在椰子叶上,一道菜融合了排骨、捞叶和椰子三种香气,不用吃在嘴里,但是看一看,闻一闻,已让人食指大动。
但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是丁莲芳的千张包了。千张包是丁莲芳先生发明创造的。丁连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查了查资料,原来,丁莲芳先生以前是一个买菜的人,过了好长时间丁莲芳先生想干大事业,他想:如果想干大事业,就必须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他发明了千张包,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呢!被评为中华名小吃。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吃千张包。
刚跨进门,我就被那古香古色的装饰给吸引了。大厅里客人络绎不绝,我马上找了一个座位,房子里热闹非凡。过了一会儿,服务员端着两碗千张包来了。我仔细地打量着她们,她们也穿得古香古色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儿。我的目光又转向了千张包。小小的碗里放着两个“夜明珠”,我慢慢地把皮儿吃掉,再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哇!鲜鲜的汤汁渗了出来,里面有鲜鲜的虾米,香香的猪腿肉,还有白白的河蚌肉。
再来看看米粉吧!每一根都晶莹剔透,真是美不胜收呀!我喜欢丁莲芳千张包,如果你想品尝,那就快来湖州吧!
外出旅行,除了欣赏美景,少不了品尝当地美食啦!假期,我们全家去青海旅行,我可尝到了不少西北的特色美食!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青海名吃——酸奶喽。它是用当地的新鲜牦牛奶手工制成的,据说,是装进小碗在锅中炖制而成,就像炖蛋汤一样。那酸奶的看相,也跟蛋汤相差无几,浅黄色的酸奶上,漂着星星点点的油花。还真是有吃相没看相,那酸奶比我们超市里买的`浓得多、醇香得多呢!
青海地势高,气候比较寒冷,不适宜种植水稻,大面积种植的是麦子和小米。因此,这儿的人以面食为主。无论你走进哪家小吃店,都能看到牛肉拉面这招牌美食。面中配的可不是一般的牛肉,而是高原上特有的牦牛肉,肉质鲜嫩;浸润面条的,是用牛骨等熬制出来的高汤,鲜香四溢。
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有西宁的名吃——钟胖子炕羊排。由于是现点现做,现做现吃,当菜端上来时,老远就能闻到羊肉、洋葱的浓郁香味,直让人垂涎三尺。在一个特制的平底锅里,一块块一寸多长的羊排呈红褐色,一看就非常新鲜,一片片椭圆形的土豆金黄金黄的,润白的洋葱片夹杂其间。我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羊排外脆里嫩,土豆酥香软糯,加上胡椒粉的香辣味,真是太好吃啦,一大块羊排我三口两口就吞下了肚。
西宁五一早市旁的一家小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看店面小,里面的顾客却满满当当,还有不少站着等候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妈妈告诉我们“宁等一刻,不去人少处”的用餐宗旨,于是,我们在店里等了十多分钟,终于坐到了位置,盼来了我们点的牛肉粉丝汤和几个素包。清澈的汤汁中,碧绿的葱花、透明的粉丝、鲜红的牛肉、雪白的豆腐点缀其中。细细品来,粉丝滑溜有嚼劲,汤汁味道鲜美,胡萝卜馅的素包不仅颜色美,而且清香扑鼻。能吃上这等美味,等那十多分钟,值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成就一方美食。青海美食真是别具风味,令人难忘啊!
手抓羊肉。
一谈到旅游,大家不经意就会联想起美食。如果反过来想,我们不也常常被地方的特色美食引诱,而更下定决心去那地方旅游吗?在美丽的山水间,或者富含文化的古城中,品味着心想的特色美食,那种意境一定非常的绝妙。
西安大雁塔。
山间古桥古寨。
首先我们先说说中国文化和饮食吧,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么,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也孕育出了丰富、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既然每个地方的特色不同,所吃法也各有不同,要么开阔大气上档次,要么精致悦目讲礼数。这些都充分体会了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意蕴。
蟹八件。
在看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上面我们说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实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城府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这些文化资源都有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背景,游人需要的就是去欣赏它,感悟它的氛围、灵魂。旅游也是教化文化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及保护文化的途径。因此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
故宫。
最后我们说说饮食和旅游,饮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色,特色美食不仅吸引我们的味觉,还吸引着我们对饮食文化的向往。记得前段时间,我在宁夏西夏王陵旅游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当地叫还念西夏王,主题为“常享家”特色小吃的活动,不仅品味到了当地山上的野味,还免费拿到了宁夏出名的特产枸杞。其实很多旅游的景点,就借鉴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开发出的美味菜肴,让游客们边听边品美味,身在其中的感受意蕴。
西夏王林。
这样就是我们一想到特色美食,就联想到旅游文化,最后就勾起了我们旅游的心。
北京,不仅汇集了中国各地的风味美食,同时也是世界美食的集散地。上万家餐馆,上千家老店、名店,百余家老字号餐厅和异国餐馆,挑逗着食客的美食欲望。
这里不仅有各式京味儿传统菜肴:如烤鸭、涮肉、京味儿小吃;同样有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宫廷菜、私家菜、清真菜等极品美味;法式西餐、美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式料理、东南亚风味菜肴、以及印度美食等,异国美食同样能让你一饱口福。
京菜。
京菜是来北京旅游的首选美食。京菜的烹调方法可以概括为“爆炒烧燎煮,炸熘烩烤涮,蒸扒熬煨焖,煎糟卤拌氽”,菜肴口味以脆、香、酥、鲜为特色,北京烤鸭、涮羊肉、香酥鸡、赛香瓜、凤凰趴窝、乌龙吐珠、怀胎鳜鱼等都是京菜中的佳肴,尤其是北京烤鸭和涮羊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到北京一定要品尝的美味。
全聚德(明火烤鸭)和便宜坊(暗火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两家老字号的烤鸭店,是品尝地道北京烤鸭的最佳场所;涮羊肉自然要去东来顺,此外能仁居的名气也很大。
全聚德:北京市宣武区前门西大街14号楼。
东来顺: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41号。
满汉全席。
分为六宴(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仿膳山庄: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东门内。
风味小吃。
美食街。
簋街-活跃夜食街。
特色:麻辣小龙虾、各式火锅、水煮鱼。
交通: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下。
介绍:这是北京最著名的一条食街,东起东直门桥,西至北新桥大街。夜市彻夜红火,“麻小”驰名全城。不到一公里长的街上,已有百来家饭馆,每天下午6点到凌晨4点,生意最为红火。
王府井、东华门美食街-老中寻味。
特色:地方风味菜馆、北京传统小吃、西点甜品、美式快餐、异域风味。
介绍:在这条北起灯市西口,南至长安街的热闹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无论是东华门夜市的传统小吃,还是京城著名的百年食府老号,或是东方广场地下的各国风味大排挡,都是饕餮一族的必去之处。
平安大街美食街-久远京味。
特色:宫廷炖品、北京菜。
交通:乘13、113、118路东四十条站下。
介绍:从东四十条桥往西一路直行,两旁饭馆一家挨着一家,很多酒楼是依着原先的王府、宅邸而建,因而使餐饮也带着些许历史韵味。享受完美食,可以顺道去后海泡吧。
霄云路、莱太美食街-小资生活。
特色:西餐、粤菜海鲜、酒吧茶餐厅。
交通:乘516、659、707路莱太花卉站下。
介绍:霄云路汇集了国内几大菜系的知名餐馆和众多异域情调的高档餐厅,以其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富于新意的各式菜品,以及周边国际化的商务氛围著称。
方庄美食街-南部食地。
特色:粤式海鲜、东北菜、韩式烧烤、德式菜。
交通:乘37、434、655、741路八里河站下。
介绍:方庄小区位于北京南部的丰台区,这里的美食街是北京较早
揭阳的特色美食(实用1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