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伯牙鼓琴读后感(汇总19篇)

2024-06-23958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课前游戏。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

伯牙鼓琴读后感(汇总19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章。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3.齐读课文。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2.交流反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