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读后感范文(16篇)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得之喜。
失之悲。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课前游戏。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
伯牙鼓琴读后感范文(1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