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汇总13篇)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品读感悟、朗读再现,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部分:
一、在院中鸡觅食这幅画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母鸡雄鸡的悠闲自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把身边的事物写的形象生动,并及时设计一个小练笔,练习这种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二、品读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自己对课前的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检查的不够充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心理素质还需锻炼;板书的设计还要再多下功夫,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整节课中心内容的把握以及何时将文章感情推向高潮还应再反复揣摩。
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抓住了乡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由于我们师生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山里人,导入新课会和城市的孩子或曰大部分学生截然不同。我采用了对比图片的方式,先让孩子们欣赏旖旎的城市风光图,谈感受;再引入熟悉的农村风景和生活场景,谈自己家乡情况和城市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是对课堂内容适当的铺垫。我想:如果一上课就出示农村各种事物,孩子们可能就会有点厌烦,毕竟天天生活在其中。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加高效,我出示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完成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同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了解学习情况。最后在全班内反馈,教师在旁边适当指导,这样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贯穿本文始终的一条主线,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反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笔下乡下人家的特点,初步了解乡下人家一年四季独特迷人的美景。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紧扣文本1——6自然段中“瓜藤攀檐图、鲜花轮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等几个美好生活图景开展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绘乡下人家迷人景色的段落,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给每处风景起一个“如画般”名字。虽然学生不能精准表达画面,但只要能说出基本意思就行,为了不让学生遗漏画面,采用填空形式,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来。
为了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及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我抽学生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画面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说出理由,并带动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场景,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同时渗透人文培养于其中。
四、为了真正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词语和重点句检测。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再加上学生本就是乡下人家的孩子,检测效果固然很好。
总之,本节课教学基本上完成了预定设计,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既定学习目标,谈出自己的感受。但他们很少有人走出这里,对于乡村风光,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尽管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也不能点燃他们激情,交流时的方式和语言显得单一;其次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
《乡下人家》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按照房前房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怎样才能突出“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和突破“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劳动场面展现乡村的美,了解课文在时空、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这一难点呢?课前,我认真的学习研究了教材,结合最近学校推行的郭思明教授提倡的生本教育课堂模式进行大胆的尝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体,以教师辅导为主导”开展教学,从中得到了的启示,获得了感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读通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乡下人家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画面,就必须多读,读通、读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读,让他们在自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乡村生活的画面。
3、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多读几遍,并画下来。
通过初读课文后,学生们不仅解决了字词,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在交流时,同学们答道:
乡下人家真会打扮自己的家园,他们在房前种瓜养花,屋后养鸡养鸭……。
他们也真会生活,在小河边捣衣,在傍晚门前吃饭,在夜晚听歌入眠……。
在初读感受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乡下人家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画面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自悟乡下人家的情趣,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
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学习、探究合作”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和讨论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劳动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从而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积累丰富的词汇。
通过这样的学习,收到了我班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如,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生1:从“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个句子中我感到了乡下人家独特的风景美。
生2:我认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地理探出头来”这个句子写得最好,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笋迅速生长,如同淘气的孩子和我们迷藏。
生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个句子写出了农家小院动态的美,母鸡爱小鸡,公鸡守家园,多有人情味。
生4:我觉得最有情趣的是在夏天的傍晚,他们和“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和谐相处亲切自然,这是多么亮丽的一道田园风景啊!
“归”就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作者把乡下人家的风景写得如此之美,读后,使人无限向往,这是与作者热爱自然,善于感悟自然分不开的。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试着归纳一下。
听到老师的问题,同学们可乐开了
2023年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汇总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