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与英雄大全(18篇)
“四海惊传拿破仑,国民渐不我思存。功名何似微生学,打破人间地狱门。”蔡元培在此诗中对拿破仑的功名作了评价。拿破仑系法兰西帝国的缔造者,在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事迹广为流传,故蔡元培云“四海惊传拿破仑”。但一个“惊”字,体现出蔡元培对拿破仑享有盛名感到“惊讶”、“惊奇”。为什么呢?因为“国民渐不我思存”。“不我思存”,即“匪我思存”,意为“不是我想念的”。蔡元培用这个典故意指拿破仑虽一度被众人赞颂,但现在已不能赢得法国“国民”之心。蔡元培还在该诗后加注,用事实证明这个观点。蔡元培说,他的朋友、“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对他说,有一年,法国一家著名报社让读者投票评选“法国最伟大的人物”,结果“得票最多者,为微生物学者巴斯德,而拿破仑次之”。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作出了不朽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蔡元培以在评选中拿破仑不如巴斯德的实例说明,与捍卫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巴斯德相比,拿破仑以牺牲生命搞侵略扩张所获得的“功名”显得不足道:“功名何似微生学,打破人间地狱门。”对拿破仑作此评价,折射出蔡元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蔡元培强调,“教育文化为一国立国之根本,而科学研究尤为一切事业之基础。”(《提议以俄英退换庚款拨充教育基金案》)1919年,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
国学。
生联合会书》一文在回顾近代中国自强历程时指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蔡元培认为,拿破仑一世虽曾经战败普鲁士,但普鲁士最终依靠教育复兴在普法战争中重振雄风,俘虏拿破仑三世,统一全德。他在192019年3月15日致汪精卫的信中就这样说:“昔普鲁士受拿破仑蹂躏时,大学教授菲希脱为数次爱国之演说,改良大学教育,卒有以救普之亡。而德意志统一之盛业,亦发端于此。”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蔡元培在第二首《拿破仑》中以为,拿破仑能成就功名,完全是各种机遇造成的:“无非时势造英雄,亿万原因一果中。乍败乍成均偶尔,托翁健笔写天功。”
社会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伟大事件所造就的。恩格斯(1820—1895)曾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致符·博尔吉乌斯》)于是,蔡元培也认为:“无非时势造英雄,亿万原因一果中。”
在“乍败乍成均偶尔,托翁健笔写天功”这两句诗中,蔡元培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论。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为背景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在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他这样评价拿破仑:。
“一个没有信仰、没有习惯、没有传统、没有名望,甚至祖籍不是法国的人似乎是凭借极其奇特的偶然机会,在使法国波动的各党派之间,不依附其中任何一个党派,竟然能出人头地,爬上了显赫的地位。”在诗后注释中,蔡元培就以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描写和评价,来佐证拿破仑是“时势英雄”的观点。他说:“俄国托尔斯泰作《战争与和平》小说,写拿破仑侵俄,先胜后败,皆有种种原因,使之不得不然,彼此均无所谓战功也。”蔡元培认为,拿破仑这个英雄人物是被外界条件所塑造的,必须把他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外界的条件远比你这个人更重要。这也是蔡元培一贯所持的“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观的流露。
“前车已覆后车来,第二威廉现舞台。咄咄侏儒胡短视,野心不死欲燃灰。”这是蔡元培《拿破仑》第三首,意思是说,不断有人步拿破仑后尘,但任何“短视”之侵略行径,只不过都是拿破仑“野心”之死灰复燃,不会有好下场。蔡元培以“前车已覆”来说拿破仑的逝去,表明其认为拿破仑的教训应为世人借鉴。但令他痛惜的是,拿破仑的“前车之鉴”并未被人汲取,“前车已覆后车来,第二威廉现舞台”,还是不断有人挑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侵略。第二威廉,即威廉二世(1859—1941),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他宣扬来自亚洲黄种人的威胁———“黄祸论”,曾于1897年11月派兵侵占中国胶州湾。192019年,德国加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2019年又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蔡元培对威廉二世的重蹈覆辙,早就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担忧,并认为他也将像拿破仑一样给人类“文化进步”造成阻力。一战爆发不久,192019年10月2日,蔡元培在给蒋维乔的信中就忧虑重重:“此次德军破坏中立,蹂躏人道主义,使其果获全胜,其祸真甚于洪水。今此祸虽似可免,而战局何时可定,竟难逆睹。世界文化,或由此而别启一促进之途辙,如拿破仑第一以后之民权主义,固未可定;然以现状论,则文化进步之阻力,固彰彰矣。”在“咄咄侏儒胡短视,野心不死欲燃灰”这两句诗中,蔡元培结合现实,借题发挥,谴责当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人个子矮小、气焰嚣张,蔡元培称其是“咄咄侏儒”。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扩张领土的欲望受到刺激,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蔡元培认为,日本妄图侵略扩张的“野心”是拿破仑、威廉二世的“死灰复燃”,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短视”行径,军国主义最终没有好下场。1934年7月1日,蔡元培曾作《日本往哪里去》一文明确指出,“日本劫夺我东北四省,完全是一种冒险的赌博”,“‘如问日本往哪里去?’我们的答案是:走往危险的路上去。”蔡元培抨击拿破仑、第二威廉、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其民族独立思想和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立场的流露。192019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蔡元培欢欣鼓舞,于11月15日在北大举行的庆祝协约国胜利的演讲大会上,亲自发表《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演讲。他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昭示了黑暗强权论的消灭、光明互助论的发展,阴谋派的消灭、正义派的发展,武断主义的消灭、平民主义的发展,黑暗的种族偏见的消灭、大同主义的发展,并深信这是世界大同发展的机会,“世界的大势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我们不能逃在这个世界以外,自然随大势而趋了”。蔡元培渴望的是各国平等、和睦相处的世界秩序,在这种价值追求下,他竭力抨击拿破仑侵略扩张主义的死灰复燃,亦是情理之中的。
1.任何英雄都是时势造的,因为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就是时势。
2.任何时势都能造英雄,乱世造英雄救国,治势造英雄发展国力。
2.不是所有英雄都能造就时势,例如无力回天的英雄。
尊敬的各位观众朋友们、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好!
本次辩论赛的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方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历史唯物论部分可以明确知道马克思关于杰出人物产生的观点,那就是:时势造英雄。既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既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既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时势造英雄”是一个正确的论断。
所谓“时势”,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形势和环境。所谓的“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而令人敬佩的人。英雄人物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当历史的发展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摆在世人面前,当历史的发展为这个矛盾提供了解决的舞台和条件,就必然会产生英雄人物来组织和带领群众去解决这个矛盾。所以说,社会的历史条件最终决定着英雄的活动范围,“英雄”只是“时势”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英雄都无法抛离时势而独立存在,英雄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能成为英雄,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时势作为客观主体,不因任何人而改变!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时势的需要才是英雄产生的根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天旬有长,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名句,也恰当地说明了时势作为客观主体,不因个别人而变的道理。
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轮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歌德在《论拿破仑》中写道:“时机一到,你应运而起,从此发生了这一切…”;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强调:“伟大的领袖其实都是更大的历史力量的产物,而这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却是由绝大多数的平凡人在处理日常琐事中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梁启超在《英雄与时势》里说:“人群之所渐渍、积累、旁薄、蕴蓄,既已持满而将发,于斯时也,自能孕育英雄。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纪,而生于第十世纪,或不能成;无哥白尼,地动之说终必行于世;虽无哥伦布,美洲新世界终必出现。”
如无靖康之耻,岂有岳飞的抗金报国?!如无荷兰入侵,岂有郑成功的收复中国台湾?!如无外敌骚扰,岂有戚继光的大败倭寇?!如无x片殃国,岂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如无甲午海战,岂有邓世昌的壮烈牺牲?!如无满清统治,岂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如无法国大革命爆发,岂有拿破仑的盖世英名?!如无哥斯达黎加奴隶制帝国,岂有胡安?桑塔玛丽亚的里瓦斯城胜利?!如无南非种族歧视,岂有曼德拉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
时势造就英雄是永远不变的规则,中国有句古话,叫“英雄待时而动”。就是说,英雄要看清形势走向并顺势操作。正所谓“逆势者亡,顺势者昌”。英雄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何人成为英雄则是历史的偶然。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人站出来,只是谁能站出来,则要看个人的准备情况和把握时势的能力了。真正的英雄乃得人心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势;失道者,失势。时也,势乎势者,命也!荀子有言曰:制天命而用之!
最后,我方用一句。
名言。
作为结束语,也希望对方辩友能从此言中发现“时势造英雄”的真谛。
adversitymakesamanwise,notrich.aheroisnothingbutaproductofhistime.(逆境出人才,时势造英雄。)。
尊敬的各位观众朋友们、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好!
本次辩论赛的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方的观点是:英雄造时势。
通读中国的古代,近代和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真英雄必定是造时势者。时势被他造得成与不成,于他的英雄本色并无妨碍,事的成败与得失也不足以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
我们认为,英雄是不受他所处的时势所左右的,他只会指挥时势并且创造时势。因为他是一个“形全于外,心全于中”的人,他有自己清晰,透彻的理念,他有坚强和持久的毅力;他可以时时检查自己,找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计划好所有可以改善的步骤。事业(件)的成败不是他所计较的,惟有正义与向上是他所关心的。今日我们所渴望的是这样的英雄。我们对于强敌的侵略,所希望的抗敌英雄也要属于这一类的人物。战争在假英雄的眼光里是赌博的一种,但在真英雄的心目中,这是正义创造未来之战。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战,虽有不胜的可能也应当做,毫无疑问的是,它就是一个一新时代的开始序言。
《孙子兵法》通篇上下,十分强调“将”的作用,把“将”视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这里的将,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将”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换成现代语言,就是指将领一要足智多谋,二要赏罚有信,三要对部下真心关爱,四要勇敢果断,五要军纪严明。拿破仑曾说过: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打不过一只老虎率领的一群绵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同样认为,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人们是认同孙武先生的观点的。读罢《孙子兵法》,笔者也更加赞同拥有并善用造时势的“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有了他们,我们美好的明天已经指日可待!纵览前古后今,无数的英雄改写了历史创造了时势这更加证明了我方英雄造时势的论断。
英雄造时势。远的我们就不说了,近代典范就存在于毛泽东选集中。在这部著作中,记录了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战争中采取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优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等。
口号。
和策略。这些都是为了争取民心,积聚实力,最后在适当时机再与蒋x决战。蒋x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只属于时雄和奸雄这一个等级。与毛泽东这样的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风了。毛泽东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蒋x数十万大兵重重包围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重新接掌红军指挥权。红军数渡赤水,采用声东击西,飘忽不定的战术,迷惑敌军,从而掌握了主动。最后,红军摆脱了围困,完成了长征,建立了西北根据地。正是由于毛泽东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艺术并得到红军将领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英雄好汉)的一致推崇,在遵义会议被推举为红军的领袖,成为了一代英雄人物。正是有了毛泽东这位英雄的领导,红军才能在1936年后无往而不胜,才可以在1949年成立了我们自己的国家。同样,也是因为他的错误,才导致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在2019年的时间里,这一错误决定使得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这也从另一方面客观公正地证明了我方英雄造时势的观点。还有1992年,邓小平同志所建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改深圳的旧面貌,成就了今日深圳的辉煌,这更是一个英雄造时势的壮举和典范!
所以我方认为: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在什么环境下,英雄造就时势是必然的,这些英雄永远是山峰中的珠穆朗玛,是武林高手中的“独孤求败”,是太极推手中的“张三丰”,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
最后,我以一句话结束我方的陈述: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请对方辩友三思。
我方观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首先真挚感谢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对方辩友从《孙子兵法》谈到了《毛泽东选集》,从良将五要素延伸到了毛泽东的卓越才能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创举。对于这些伟人的丰功伟绩,我方始终以瞻仰的心态予以肯定。但对方在陈词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论据和论证上的错误,这说明对方辩友并不是从根本上认同“英雄造时势”的论断,只是牵强式地、含糊式地、敷衍式地……陈述了“英雄造时势”这一观点。而这种错误的陈述又恰恰说明了“英雄造时势”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认为,英雄是不受他所处的时势所左右的,他只会指挥时势并且创造时势。”
:“《孙子兵法》通篇上下,十分强调“将”的作用,……人们是认同孙武先生的观点的。”
“将”确实是取得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只有“将”一个吗?如果,徒有良将而无精兵,他如何指挥一盘散沙取得胜利?又如,单有精兵良将,而无天时、地利、人和,他又如何将胜利进行到底?再如,有良将精兵,而对方亦有良将精兵,且对方精兵数量远大于己,双方所处环境也相似,他又如何取得胜利?难道仅仅依靠神话的不断再现吗?在《孙子兵法》里我方看到这样一段话“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说的正是时势在战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说,《孙子兵法》在强调“将”的作用时是有前提的,加上这个前提才是孙武要表达的意思——当时势已经成熟,英雄才会借时势产生。用同样的思维去分析马克思的话,我们同样会得出这样的意思——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有重大的影响,但无论这种影响有多么巨大,都无法创造客观存在的时势。因此,“英雄造时势”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所以说,古今中外,人们是认同孙武先生的观点的,只是对方辩友把孙武的观点给极端理解了。
:“近代典范就存在于毛泽东选集中。在这部著作中,记录了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成为了一代英雄人物。
虽然这段话在网上已经广为流传,可是我们只要用十分之一的脑细胞去思考一下,就知道这段话正可以证明是时势造就了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有了土豪劣绅霸占土地这个时势,才发生了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有了取得民心的时势,红军才积聚了实力;有了“适当机会”这个时势,毛泽东才能对蒋x决一死战;有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进退维谷这个时势,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道路才没有越走越远,毛泽东才有机会重新指挥红军掌握主动,最终走向胜利。
:拿破仑曾说过: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打不过一只老虎率领的一群绵羊。
请问对方辩友:这只绵羊是普通的绵羊吗?如果是普通的绵羊,它有率领老虎的能力吗?既然对方辩友把拿破仑的这句话作为论据来为论点服务,那就是说,对方辩友已经认为“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这个前提是成立的。我们不妨顺着对方辩友提供的这一假设继续推理:既然这只绵羊具有率领一群老虎的能力了,那么这只绵羊必然是动物中的英雄,有着超乎群虎的能力,我们又怎么能断定“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打不过一只老虎率领的一群绵羊”呢?我们只能说,拿破仑这句话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我们也只能说,对方辩友引用拿破仑的这句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介于对方辩友在“英雄造时势”陈述中所出现的论据、论证错误性,我方有理由相信:对方辩友一定会在现在或是不久的将来,从内心赞同我方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为了加速对方辩友对“时势造英雄”论断的科学认识进程,现提出三个问题供对方辩友思考,希望对方辩友通过反复揣摩,能尽快得出“时势造英雄”的科学论断。
问题1:如果景阳岗上没有老虎出没这个时势,会有武松这个打虎英雄的产生吗?
谢谢大家!
我在这里再次重申我们的观点——英雄造时势!!对方一辩和二辩已经从另个角度替我们证明了,我为此表示感谢。
再次请问对方二辩:什么是时势呢?我告诉你:时势,是指时世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什么叫英雄呢?我还告诉你,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武艺超群的人;2、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3、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群体。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英雄是指后两者。我们认为连以后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都指挥、掌握不了的人,也配称为英雄吗?请看好我方一辩的发言,我们并不否认一个事件对一个人物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到了毛泽东。为什么提他呢?请问你们想过吗?我们要告诉你们: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每一个英雄都有着他独特的个性以及成为英雄的气质。他们有超越常人的意志,能够正确地握大局,利用时势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改变了常人改变不了的社会形势,改变了历史。英雄不甘安于现状,他们有长远的洞察力和理性的大脑,清醒的意识。当他们发现事业误入歧途时,会果断地采取行动,拨乱反正,把事业带上正确的道路。这是英雄的不可替代性。我方一辩的隐藏,还真是管用,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也要再说吗?“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战,虽有不胜的可能也应当做,毫无疑问的是,它就是一个一新时代的开始序言!”至于拿破仑所说的那只羊是什么羊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方坚持认为,英雄造时势!社会由人组成,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人才是执行行为的主体。这一观点从正方一、二辩的发言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完全体现,说明他们同意了我们的这一认识。那么这显而易见体现出了一个内因与外因的问题。英雄人物,他是内因;而时势作为一种客观形式或社会状态,只是外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也就是英雄人物是变化的根据,时势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发生变化的。孰重孰轻,不辨自明也。
1:我可以说看你这问题我就想笑。说句难听的话:二辩,你不觉得你在抡圆了胳臂然后狠狠打你们自己的嘴吗?你自己都说人指挥不了一个非生物体(时势),那这个非生物体(时势)就可以制造出个武松来了?这一工程肯定比我们的指挥还要浩大。
2:我方一辩已经明确了一点时势只是为英雄的诞生创造条件,而不一定能创造英雄。还举你所说的众所周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认为时势能够制造出英雄来,那么景阳岗上的老虎便能造出武松来。老虎能造出武松来么?显然不能。试想,如果人们仅仅去顺应自然、顺应时势,那么我们一定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我们无法完成我们自身的进化。开个玩笑,也许正方的三位辩手到目前为止还是骑在树上的三只猴子。
3:我相信你一定是个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会不知道"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吧?谁都想长生不老,可有人做到吗?难道你们连这些都不明白?真不知道在和谁辩论了。我就再告诉你们一次:时代是阶段性的,英雄的影响是巨大而长久的,可以延续很长时间。所以我方一辩用了个“时代”一词。至于你所说的如何科学地理解我方一辩的那句“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了,怎么让你们问什么就真的问呢?我只能说你们的工夫没做到,和你们引用的所谓论据的话是出自一人之口,你们都不清楚吗?也谢谢对方二辩替我们驳斥了你们自己的一辩.连你们自己引用为你们提供所谓语言论据的人也可以说出被我们引用的话,可见你们自己观点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综合以上的解释得知:是英雄创造了时势,而时势只是为英雄的诞生创造条件,拐了一个圈子,最终还是要靠英雄的出现来创造时势。因此我方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英雄是内因,时势是外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也就是英雄人物是变化的根据,时势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时势造英雄是烘托,辅助,英雄造时势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孰重孰轻,不辨自明也。英雄造时势,
时势与英雄大全(1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