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言稿(大全12篇)
有这么一个闽西人,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他翻山越岭,穿过了江西八个县,行程一千多里,他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尖兵项与年。
1934年9月底,在江西庐山牯岭,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部署对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会上制定了“铁桶计划”,在红都瑞金四周构筑了三百重铁丝网,三十重碉堡线,动用一百五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突然包围,要在六个月内消灭红军。
庐山牯岭会议结束后,地下工作者,时任国民党赣北第四军专区司令莫雄,把三四斤重的绝密文件交给了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等共产党员。情况十万火急,项与年等人立刻将绝密文件要点,以特急电报发往中央。随后分头把主要内容用特种药水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中。那么派谁去送情报最适合呢?项与年会讲客家话,熟悉当地人情地貌,又是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过关卡比较隐蔽、方便。最终,项与年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挽救红军生死危亡的重任。
拿到情报后,项与年扮成教书先生,怀揣着密写字典出发了。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关卡,项与年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幕掩护,避开大路,翻山越岭,秘密前行。
在逐步靠近中央苏区时,项与年发现敌情远比预想的严重: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口均有岗哨,简直是插翅难飞。如何闯过关卡,成了大难题。经过反复思索,他决定改扮成叫花子,走大路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他找了处隐蔽的地方,拿起地上的砖头狠狠砸向自己的门牙,顿时眼冒金星、鲜血飞溅,4颗牙齿脱落了下来。巨大的疼痛使他昏倒在地,醒来时嘴角还残留着伤口血迹,脸颊也肿得异常吓人,哪里还看得出原来的面目。
为了能让自己装扮得更像乞丐,项与年又抓起破房子里的柴灰往脸上涂,在身上抹上牛粪,找来一顶废弃的礼帽、一件破夹袄和一只缺了角的海碗,将4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拄着拐棍往关卡走去。
“站住!你一个要饭的,嘴巴怎么肿得这么大?”有一个凶神恶煞的哨兵瞪大眼睛问道。
“长官,您不知道,我在一大户人家要饭时,主人不给,还放出狗来咬我,我就拼命跑,哎……摔了一大跤。”项与年佝偻着背,哭丧着说。
敌人信以为真,让他过去了。
就这样,项与年强忍疼痛一路乞讨,俨然成了真正的乞丐。他把乞讨来发馊了的食物放在字典上面,沿途敌军哨兵见了,很远就捂住鼻子,“哪里来的臭要饭的,赶紧滚!真晦气,呸!”。项与年翻越了十八个横排的山岭,顺利穿过了密不容针的关卡防线,10月7日终于到达瑞金沙洲坝的中共中央驻地。
“我是地下党员,有重要事情面见周恩来……”红军干部听项与年这样说,立即把他带回阵地,转送到团部、师部。
“你是?项老弟?!哎哟,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嘛?”周恩来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叫花子就是当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时的老部下。
项与年无力地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哆嗦着,将绝密情报从贴身的衣袋中掏了出来。周恩来立即命令作战情报部门将四本密写字典复原成文字图表,认真分析研究。获悉“铁桶计划”后,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提前实施突围转移。
至此,项与年冒死送情报的英勇壮举,让近十万中央红军躲过了国民党的“铁桶合围”之势,跳出了足足30道严密封锁,提前十天踏上了长征之路。
值建党80周年之际,今年医院组织院、科干部、全体党员和十佳医务工作者分期分匹次外出红色旅游学习。8月3日,我们坐车到广西桂林、湖南韶山进行了红色旅游,一路尽收山河壮丽美景之时。心中以“探寻红色经典—瞻仰伟人故里”韶山为神秘感渴望,6日终于来到了毛泽东主席故乡。每到一处,我无不被每件历史实物及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所感染;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烈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红色旅游,既感受了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多姿,更是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旅游点,人生大课堂。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当然是伟人的故里—韶山。我们一行80余人带着崇敬的心情,随着导游的讲解进入了伟人故里之旅。
韶山---毛主席的故乡,多年来令人神往的地方,这次终于一睹尊容。“惧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此激昂澎湃的文字,道出了毛主席内心那“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对伟人的崇敬和怀念,我们依次瞻仰了毛主席怀念堂、毛主席遗物馆、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故居等。
车。这些物品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褪尽了它原有的色彩,但我们仍体会到一代伟人成长的足迹。
据说韶山的地形是微缩版的中国地图,于是我和几个队友一起徒步上下,“踏遍”中国的每一处,得山水灵秀,心情豁然开朗。心想那时红军的革命激情,也许与这种锻炼有关吧!
置身于伟人故居,回想起伟人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伟人的气宇非凡与雄才伟略。拜访完伟人的故里,车行在绵延的公路上,我的思绪也绵延不断,我感叹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我领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特别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
旅游中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山川之美,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看到了祖国的壮大和繁荣昌盛。我明白了“读史可以明智”。通过这次红色之旅,再次铭记革命历史,使我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真切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新中国来之不易!同时,更加激励我进一步增强革命斗志,坚定思想信念,只有更加努力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愧对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邓初民早年东渡日本求学,受进步教授河上肇的影响,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成为我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早在1922年发表的《怎样改造中国》一文,他曾断言“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邓初民毕业回国后的五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初民决定到南方投身革命。到武汉不久,邓初民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北伐军占领南昌后,蒋介石挑起了“迁都”之争,邓初民也参加了这场斗争。他前往南昌说服蒋介石遵照孙中山意旨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但蒋介石却不为所动。1927年3月,湖北省党部召开庆祝国民党政府迁都武汉的群众大会,邓初民发表演说批评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邓初民十分愤怒,力主对蒋实施讨伐。汪精卫“分共”后,湖北省政府被右派掌控。不久,邓初民被列为亲共分子,难以在武汉立足,只得离开武汉来到上海。
此后,邓初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后,经与共产党员张云逸面谈,邓初民北上武汉从事抗日统战活动。1946年2月,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邓初民等人联名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的罪行。因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袭击,邓初民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出走香港。1949年初,他同一批民主人士到达北京,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62年,邓初民以73岁的高龄入了党,对此他非常高兴,引用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38年前,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劲夫让车救群众的“小事”,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
1979年底,张劲夫调任安徽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不久又任第一书记。张劲夫是安徽肥东人,抗日战争时长期奋战在安徽,与家乡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张劲夫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把回到故乡工作当作为父老乡亲服务的机会。他一心为公,作风务实,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为安徽发展“把脉问诊”。调研中,张劲夫要求一律不搞迎送,不搞宴请,不搞层层陪同。他说:“咱们安徽是个穷省,不能穷庙富和尚。”
张劲夫收到转来的感谢信后写道:“不要感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遗憾的是,还有许多该做的事未做,或者未有做好。”
张劲夫让车事小,但关心群众、把群众装在心里事大,这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项工作。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用红色基因为初心“保鲜”“提质”“赋能”
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传承红色基因 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言稿(大全1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