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工作心得体会(优秀14篇)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的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要始终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要时刻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要不忘保持朝气。我们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四是要实时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有梦想才有追求,在许多人把目光瞄准比较容易挣钱的沿海发达城市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村,到那儿去当“村官”,带领那儿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在那儿实现“中国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就是毕业于耶鲁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给我们留下的是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他竟然放弃优越条件,选择艰辛,扎根基层。想不到,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青年,居然投身农村与所学不搭界的“村官”相连。
刚来到自己工作的岗位,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是外地人,他们对这个大学生根本不放在眼里,工作中虽然不为难,但也不是很配合。面对这样的情景,一个没有背景的外乡人,硬是凭借自己倔劲和智慧,凭借自己一颗一心为民谋福利的诚心,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一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开辟了一片天地。“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他这样说,也在这样做。
他一边深入群众中,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边积极募集资金,倾心公益事业,在帮助硬化村级道路、安装路灯、改善农田灌溉设施、引进信息化教育设备、改扩建敬老院、提供校车安全保障等方面积极努力,为当地百姓谋取福祉,受到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在他心里,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做最好的,就要敢担当,舍小家,顾大家,存小义,成大道,这是何等的做最好的大学生村官抱负,何等的担当!做最好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善学习、求发展,融入群众、赢得认可,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带头人”。归根到底,就是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通过这次秦玥飞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怎样才能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怎样才能让群众民自内心的称赞。谱写了一曲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歌。
学完只是意味着简历上又多了一次培训经历,而不能真正为村民因地制宜的办实事这是我们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习总书记这种时时事事牵挂村民的精神而且,现在很多农村都有了网络,有专门的网站,更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善于学习并能落到实处的工作方法。
在梁家河,总书记把给他奖励的三轮车换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当年,总书记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有这样的奉献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在这件事中,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梁家河,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总书记的平民情怀令我们敬佩,不论刮风下雨,他都同村民同样干活,不嫌脏不嫌累,吃苦耐劳。
能吃苦,正是我们现在的青年所普遍缺失的。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做温室里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不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干活,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做彻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村民的疾苦。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精准帮扶。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想为农民做实事,比在通信闭塞的习总书记插队年代要容易得多。所以,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都到院子里送他。而现在,有些村民甚至还不认识我们。
这正表现了习总书记平时平易近人的好人缘,直到离开后,他还跟老乡们保持了联系。总书记的这种平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去年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领导对镇干部提出的六个“一”活动,正弘扬了习总书记这种平民情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沈浩同志生前引用过的两句话。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这一承诺。作为同是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的一员,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如今,我刚刚进入史志部门这个所谓的“冷门”单位,怎样在新的工作岗位满腔热忱的工作,怎样才能无愧于培养自己多年的党,无愧于自己入党时的誓词,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在学习沈浩同志的过程中,我认真地思考着。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现实中,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总是和他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沈浩同志之所以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最根本的就在于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于他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所从事的史志工作不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与不少部门相比,它的确是个“冷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编史修志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持,就不会有对史志工作的热忱,更谈不上做好工作。史志部门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人民群众直接联系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的工作成就却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存史修志、资政育人,靠的是我们所编纂出的史志精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编史修志说到底是在为人民树碑立传,是要为人民服务,所以史志工作者同样要不断强化宗旨观念。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沈浩同志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沈浩同志为小岗、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史志工作被人称作是“艰苦、辛苦、清苦”的“三苦”工作,对于史志工作者来说,淡泊名利就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切以史志事业为重;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地方史志事业,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要编纂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地方史志精品,没有“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是不行的。多年来,在我市史志战线上就有这样的一批老党员、老干部,他们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甘于清苦,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做好编史修志工作,集中地反映了史志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弘扬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务实创新,不断进取。新时代最鲜明的特色是与时俱进。沈浩带领小岗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让小岗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创造了“小岗速度”。我们史志工作者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存真求实,苦干实干,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史志工作虽然不像经济工作那样讲求速度,但同样要求不断突破传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坐得住”,又要“放得开”,用沉稳的态度“努力治史”,用开放的胸襟“开门办史”,实现史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沈浩同志,一定要团结协作,争创佳绩。团结出成果。沈浩同志用极短的时间,把小岗村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身边,一心一意干事创业,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可,成为促进小岗村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史志工作来说,每编纂一部著作,开展一项专题调研,进行一系列宣教活动,无不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个或几个人不可能顺利完成,因此团结协作尤为重要。既要在史志部门内部搞好团结,不争名,不逐利,调动广大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编修研宣各项任务;又要对外搞好团结协调,争取全社会对史志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努力创造史志工作的良好环境。我们市史志办正在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党史、方志成为一家,大家更应该讲团结、讲奉献,以良好的工作作风,以一流的工作成绩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沈浩同志虽已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学习沈浩精神却刚刚开始。编史修志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业,我们史志工作者要像沈浩同志那样,紧跟时代步伐,忠诚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史志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在“冷部门”中“干热活”,“出硬货”,把编修出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史志精品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文档为doc格式。
梁家河一个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村庄,却成为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熟知的地方,只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了七年,人们从梁家河故事更深的了解了习近平,了解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坚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中国农村基层的一个缩影。七年多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习近平获益匪浅,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月15日,习近平在和江西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学习感悟《梁家河》,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需要经常走下去,“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体察群众之所想、体味民生之多艰,真正明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把问题找准,这样为民造福才有针对性。
坚持团结群众依靠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青年习近平成就了梁家河,梁家河也成就了青年习近平。
习近平曾先后写了10次入党申请,终于在梁家河被组织批准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前来送行。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与昔日“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嘘寒问暖,用陕北方言同大家拉家常、坐土炕、访窑洞、吃酸菜、叙旧情,彰显了习近平与群众亲如一家的浓情深意。学习感悟《梁家河》,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团结群众,以群众的语言,真诚平等地与其交流,真心实意地倾听民声,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拥护你,党的事业才会有进步,党的执政根基也就会更加稳固。
坚持担当实干服务人民。习近平为了改变梁家河村的落后面貌,同父老乡亲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在村上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学习感悟《梁家河》,要坚持务实担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一些顺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实事、暖民心的难事,真正做到为民排忧解难。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这次在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红手印”。30多年前,小岗人敢为人先,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带头包干到户,由此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的今天,小岗人用同样的方式,先后几次按手印挽留一名共产党员干部,他就是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他带领着小岗村的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旅游业,实现了小岗村的发展进步;是他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
村官工作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