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伊索寓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2024-06-241069

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教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文档为doc格式。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2.学会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据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会积累等。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阅读中体会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时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注重教师的引导,用朗读法、品读法、分析法、质疑法等品读作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读什么、怎么读”。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导。

1、激趣导入。学生讲自己读过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学生自读,归纳《伊索寓言》的特点。

故事:《小蟹与母蟹》《狼与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点:(主人公: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二、品读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2.了解手法;3.归纳寓意;4.学会设疑。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主导,合作探究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蝉和狐狸》体会寓意;三、课堂拓展、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体验、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方法与过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寓意,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寓意中获得教益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阅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相似之处:说奉承话,诡计骗人。)。

(不同之处;乌鸦上当,蝉没上当。)。

4.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狐狸是在用诡计骗人的?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下来”“见识”可以看出狐狸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5.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吸取教训,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蝉的聪明之处。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板书寓意)。

(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三.课堂拓展。

1.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随堂进行思想渗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严禁下河游泳等。)。

3.结合寓言的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练习编写寓言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笨鸟先飞或勤能补拙)。

(2)自己编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狐狸和蝉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教《蝉和狐狸》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在课堂拓展中我设计了唱儿歌《蜗牛和黄鹂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借助歌词回顾寓言的结构,并能想出寓意,为学生编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过渡引导,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在编故事时语言不够形象,指导效果不是很突出。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

2023年伊索寓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教学理念: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教学目标预设: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学生准备: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2、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教师导引。民间俗语导入: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