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汇总10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一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二
他的诗词文章,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愤……是豪放与婉约的最美结合。他一生潇洒,在王安石变法初期,因为看不惯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数次上书,可正当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青云直上之时,一个晴天霹雳炸在他的心间,令他透不过气来——贬谪。这两个字可谓是刀绞一般在心间作痛,可又能怎样呢?抵抗?痛骂?讽刺?无论怎样都不能引来收回成命的结果。
都说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出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它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的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贬到定州、并州、黄州、常州……最后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时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不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处,病无药可治,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苏东坡,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最豁达、最豪放、最沧桑的一面,我们一直在感悟他冷静、旷达的心灵世界,去学会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视生命中的苦难,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文字背后的你,苏东坡,你的荣耀与艰辛,脆弱与坚强,无不诉说着你经历了世间无数的繁华与沧凉,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你————“东坡居士”。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三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展现了北宋的一大文豪"东坡居士"苏轼的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成长历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参透世事奥秘的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给读者面对困难和逆境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读者领略生命的本质与奥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于林语堂先生是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我想,这本书定能帮助国外的读者不仅更好地了解苏轼,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国式智慧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苏轼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既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大气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笔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欢快与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为人民担忧的辛苦,此外还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意洒脱之笔。苏东坡用一只生花妙笔描绘着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一生。
作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顺,但在被贬谪之际仍能淡然处之,为民谋利。在王安石强力推行变法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必要性及变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变法急于求成和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强度过于激烈,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拼死抵抗,而且变法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切合农村与农民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王安石的过于自信及用人不当,变法是极难成功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当时变法一派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被认为是变法的反对者,名列"元祐党人碑"之首,后世永不得被朝廷录用。
后来变法失败,守旧一派上台执政,废除一切新法,这种行为显然是十分愚蠢并且对国家有害的,所以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苏东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力陈新法之尚存可取之处,又为守旧党人所不容,仕途依旧坎坷,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而非寻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时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贬于琼州之时,教书育人,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使琼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功莫大焉",也体现了他的务实与爱民如子。
林语堂先生似乎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极狭小的心胸,(本文由文书帮小编
http:///html/wordjianlixiazai/
编辑提供阅读)我认为很有道理。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上过于执拗,在他当权之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愿决定,正所谓"兼听则明",而这位"拗相公"几乎不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么的闭塞,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忠正贤良和仗义执言的大臣都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爱对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华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没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拗相公"的脾气和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决定选边站的位置,反对派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睐就能够变法的,本质上变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权力的工具,因为在他之前的'皇帝给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韩琦,范仲淹之流,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可想而知当时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难免会有权倾于下的担忧,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经"杯酒释兵权",神宗皇帝选择了在自己为太子之时就跟随自己的王安石,对当时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让他全力变法,其实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个有力的身边,替他驯服老臣,神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坚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机会,差点灭掉虎踞在赵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权力,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变法,来自于王安石,王安石虽然性格执拗,毕竟在神宗身边那么多年,神宗的意思还是应该了然于胸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戏。
然而当时的苏轼年轻气盛又身在庐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针尖对麦芒",而王安石后面有皇帝,于是东坡就被贬了。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东坡也越来越豁达开朗,最后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许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所谓"福祸相依".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四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在合适不过了。
一位既平凡有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诸如此类称号不胜枚举。就是这么一个旷世英才,在失败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爱,全身散发着耀眼光芒,让人不敢亵渎他的高洁圣雅,走向了历史中邪恶和悲惨的聚集地,被邪灵束缚的灵魂、肉体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一步步紧逼自己到逃无可逃的境地,无情的剖析这媚俗的约束。随着清风、大地、河流汇聚于他的哲思里,滚烫的血液里,嵌进他的骨子里。
黄州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从直系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场陷害,实则是被流放的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着黄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间,无可非议,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态度上是
读苏东坡传有感(汇总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