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优秀19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一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这本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富有才华,尤其在作词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弟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得不到重用,为乐观的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且光芒四射。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真诚待人、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诗词散文,不管是否为即兴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顺应天性,从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也正因为这份直白,他一直被挟在政治那黑色、不见底的漩涡之中,被贬数次。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命令苏轼代拟敕书。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念头,只是瞬间,然后我便摇头将其否定了。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有苏东坡,后怎可能再有来者!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二
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他的政见也与当时执政发生冲突。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与“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生命意义的思考。写到变法的具体内容时有很多条款是关于税收,土地之类的经济问题,林语堂仿佛变身为一名经济学家判定王安石变法的好坏,大概是对苏东坡过于喜爱,林先生时不时与苏先生融于一体,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敌。当然,他也承认王安石做事很认真积极并不任情放纵,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过于激进极端。林语堂称其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王安石甚至觉得有控制文人学者思想观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评价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林语堂对苏东坡,王安石两人为官处世的的评价,苏东坡的豁达,乐天;王安石的激,有为,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当王安石为政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与友人下几盘围棋,种上一些庄稼,过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使苏东坡的精神发生变化。乃至文风由原来的讽刺,尖锐变为温暖,亲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及我尤为喜欢的前后《赤壁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看出是一种官方的监禁,而是苏东坡十分享受这种快乐生活的表现,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这是适应,不是妥协。面对强大的政敌,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是处于柔和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而又何羡乎?”这两句我十分喜爱。那种与世无争,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苏东坡就这样豁达乐天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林语堂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一蓑风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谱写出豁达乐天之生命乐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三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句出自《苏东坡传》的话,既是对东坡先生的高度评价,又是对苏东坡的真实写照。作者林语堂先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实,相对完整地勾画出了东坡其人。翻阅此书,东坡先生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时间,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他的天纵之才、卓越风姿,他的文学才华、个人修养,他那似乎永远豁达乐观的心境,以及隐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忧国忧民的心怀,都让人由衷地欣赏他、敬佩他、仰慕他。
当然,东坡先生所为人称道的,不止这些。我们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东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时读四书五经,能做到所有课文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他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抄书的方法,这使得他的文笔在日后可以影响皇帝的食欲。他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员的做派,所以不支持当时的两派,这使得他被两派的人一同排挤。他的这些品质,和他的作品一样,熠熠地散发着光彩。
东坡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品质,应该是他的豁达乐观。东坡先生生前绝笔,写的是“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先生一生,最为辉煌的应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个地方都是他谪居之地,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才可以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贬谪之地,是自己的功劳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东坡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认真又坦率地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那些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时的所为。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人们认为是他天性使然,实则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其天性必定是会被磨损的。依我看来,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应该是缘于极高的个人修养的沉淀吧。东坡先生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尽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组成,可在调节自己心态这件大事上,东坡先生可从未让人失望啊。
这般的豁达乐观,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质的。东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极容易的吧!可他没有,他流连在人间琐事中,他入世、鲜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可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于在困苦中寻找出快乐来。他曾和弟弟子由说,他因为买不起羊肉,所以只能买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签,把骨缝里的肉挑出来吃。他和弟弟说这肉有股螃蟹味道,对他夸耀自己的创意,不过也很无奈地表示旁边等着吃骨头的狗有点生气。在我们看来,这位风光时位极人臣的大文豪,此时的行为属于“和狗抢骨头吃”,可不是吗?但东坡先生明显对此无甚不快,还将此事当作和家人的谈资。他开解自己,同样也帮助别人。他在贬谪的每一处都兢兢业业,认真治理。他在徐州时与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后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虫,在惠州修水管,在黄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从不记恨他人,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因为他拥有赤子之心,他的心灵至诚至善,满含温暖。
我们不是苏轼,没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坎坷,也许我们会一生顺风顺水,永远也无法像他那样豁达乐观,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习他,学习他的博览群书,学习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样立良行。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东坡先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四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都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独一无二的你。因为你那与众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心灵深处。在艺术历史茫茫的进程中,你的丰碑镌刻着你追寻的目标。这些亦是我所喜之处。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五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六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
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优秀1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