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 童年的感想与总结(四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描写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二
童年里发生的趣事太多了。比如担心肚子里长西瓜、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吃棉花糖……这些趣事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闪闪发光,而在那片星空,却有两颗星星在向我眨眼——棉花糖“失踪了”和我缩水了。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这可是我第一次吃棉花糖,它就像白云一样,轻轻的、软软的、入口就化。因为太好吃了,我就留了一半,等弟弟回家了,和他一起吃。
下午,弟弟从同学家回来了,我高兴地把弟弟叫到客厅一起吃棉花糖。呀!我的棉花糖呢?我赶紧跑到厨房找妈妈问:“妈妈,你是不是偷吃了我的棉花糖?”妈妈一脸疑惑地看着我说:“没有呀,怎么啦?”“我的棉花糖没了,唔——唔——唔”,我哭着说。妈妈擦干我的眼泪。对我说:“你带我去看看。”接着,我就拉着妈妈来到客厅,妈妈看了看那空荡荡的桌子,再看看两个已经打开的窗户,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迷惑地问:“怎么啦?”妈妈笑着说:“窗户又没关,而且棉花糖轻轻的,一定是被风给吹走了。”我这时才反应过来,红着脸低下了头。
还有,在我五岁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趣事——我身高缩水了。
那一次,我去同学家玩,看到她们家墙上画了好多条横线,并好奇的问同学:“这些干什么的?”“这是我测量的身高线,你指的这一条,就是我今天测量的。”同学说。
下午我回到家,看到门前院子里有一棵1米多高的竹笋。我突发奇想,便找来一支笔,两脚并齐站到竹笋旁,齐头上画一条横线。
第二天,我又来到竹笋旁。“呀!怎么回事?我怎么变矮了?怎么没有横线高?”我想想,以为是我横线画高了,这次,我画了很多条而且都重复在一条横线,才确认了没有画高。
三天过去了,我又一次来到竹笋旁,“咦,横线呢?”我抬头一望,在上面。我跑去找妈妈说:“妈妈我变矮了,变小了,可能过几天就会变成蚂蚁那么小。”“怎么会呢,你是不会变小的,只会慢慢长大。”接着,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都告诉妈妈了。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傻瓜,人会长高,竹笋也会长高呀!只不过你没有竹笋长得快哟!这样比较起来就显得你变小了。”这时,我才明白。
童年的趣事将是我心底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
br/>描写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三
童年的趣事胜似一盒无瑕的宝珠,许多都已经失去了光芒,只有几颗还在闪闪发亮。那儿几颗宝珠,都一定是我童年里最难忘的意义……
小时候,妈妈老是看《还珠格格》,令我十分不满。更可恶的是,连榨菜上的代言人居然也是还珠格格中的人物!我都快急哭了,怎么连榨菜也和我作对?因为小时候连乌江俩个字也认不得,只见是《还珠格格》中的“皇上”,久而久之,乌江榨菜先从我口中,又从父母口里,竟成了“皇上榨菜”。
念成这样不要紧,可是成了习惯让别人知道就大事不妙。
也许是见我大了,又或许是想训练我们的自立能力,妈妈叫我独自一人去大悦百货买几袋“皇上榨菜”去,结果,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我一溜烟跑进大悦百货,翻了一顿货架,找不到,就先去玩具小店看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然后才回到货架旁。可无论我怎么翻,都翻不到“皇上榨菜”。这时看到一旁的导购阿姨,我咽了一口唾沫,似乎把所有的害怕都吞了下去,才一小步一小步壮着胆子问:“阿姨,有没有……皇上榨菜?”“啥?皇什么?没有:”一脸茫然的导购阿姨很快否定了这个“新词”。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说的不对劲儿了。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牌子,我只好就这么干耗着。
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事,笑了半天,妈妈说:“再不能叫皇上榨菜了啊……哈哈”。
其实,不管童年是怎样的,但他们都是值得回味的美妙生活。
描写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四
转眼之间,十年已过。人生有几个十年?
在医院里,每一声啼哭,都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同时也是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起点。
从一岁的蹒跚学步与牙牙学语,一直到十岁的活蹦乱跳与孜孜不倦的学习,经历了多少,才终于自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大。在庆幸自己懂得什么叫举止端庄、优雅的同时,却仍忍不住回忆起小时候冒冒失失、可笑幼稚的举动,嘴角轻轻勾起一个会心的微笑,灿烂到太阳也为之失色。你也许没有发现,因为岁月的流逝,你脸上开始戴上虚伪的面具——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小时候,男生崇拜奥特曼,女生喜欢芭比娃娃,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长大后,却成了互相取笑的工具。总是嘲笑别人幼稚的你,说不定现在就在悄悄地在帮芭比梳头、穿衣,或抱着维尼睡觉。为什么?为了寻找童年仅存的一点温暖,不知从何时开始,你已经学会了言行不一致——只是你不愿意承认罢了。
十岁在校的你每天跟同学聊《知音漫客》里的《偷星九月天》和《暗夜协奏曲》,不停地说十月好酷小维好帅。在别人提到《七龙珠》之类的漫画是你不屑一顾,甚至对那人丢过一个鄙视的眼光。然而就在你家书柜里没有《偷星》《暗夜》也没有《迷之魔盒》,漫画书只有几本瞒着爸妈,偷偷用压岁钱买的《海?王》不知从何时开始,你已经学会更好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你不愿承认罢了。
你冠冕堂皇地对死党说,买迪士尼文具的人,都是幼稚的小孩。却没注意到死党捂住嘴、忍住笑的样子。因为你书包上就印着米妮的图案;在夏天你眼睛眨也不眨地对着几个小孩大吼:玩水枪的全是笨蛋!可转过身,拿出自己考了一百分的试卷,要求爸爸给自己买水枪……好多好多无意中做的事情,表明你多么想争脱学习束缚,重新回到年幼之时。事实告诉你,小孩原本应有的纯真、可爱已与你若即若离——只是你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上帝许诺可以让你实现一个愿望,你肯定不假思索地说:让我回到原点,一切重来一遍。因为,比起所谓已成熟的同学间的嘻嘻哈哈,我更渴望小时候无忧无虑温暖的笑容。
“多么想回到原点啊!”始终不肯说出这句话。
一切的一切,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虚假的借口。
回到童年心得体会精选 童年的感想与总结(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