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浮生六记读后感悟(汇总14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11

浮生六记读后感悟篇一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平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习。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并将终生平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悟篇二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以负彼苍之厚。这是写书原因。【浮生六记】的精华是前两记,若无前两记,此书黯然失色。总体来说,全书基调是悲伤的,因为它是沈复悼念亡妻,在穷困潦倒的晚年时光,写的一本小书。其中前两记是记录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两记养生之道也许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复生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后人在书摊上翻到了他的小册子,这本书才得以出版。林语堂先生对沈复文中所描写的芸娘赞赏有加,他说芸娘是天下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且不说最后两记是不是沈复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单单看前四记,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绝对不会是晚景凄凉的沈复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忏悔录,不会是芸娘被逐出家门,终至操劳过度,显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呜呼的屈辱史。

感动读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爱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琐事。

浮生六记里,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长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微露两齿,神态中有一丝缠绵,令人之意也消。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偏偏却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好读书,读琵琶行,读西厢,读李太白,读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认,渐通吟咏。夜间,她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甚至会写两首小词,生平却未曾得一师点通。无师自通,不可谓不聪明机灵。

她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如此见识,实乃闺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局限性,她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稍有领悟。她的小人君子论更是可爱:“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她不是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女子,对于胭脂水粉,她却别有一番看法。“珠乃纯阴之精,何贵?”

她虽迂腐,却是遵从封建礼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侠的骨,佛的心肠。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潇洒态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复偕游诸山;神诞之际,她女扮男装,鬓为辫,添扫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揽其浩渺,如能得见闺中女子不能见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贤的妻。她藏粥专待沈复,在沈复临行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并嘱咐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可是芸娘是个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给。她敬上和下,却因沈复的软弱无能,被公公婆婆误解,颜面扫地,被迫出门。最后因为沈复的小妾被人抢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记】文笔极淡雅,所记录的生活又极精致,即使最后沈复不堪生活重负,那种骨子里的清高依旧贯彻全书。有时人说,此书乃清朝小红楼,我倒觉得比之不妥。此书格局不大,人物关系也不复杂,顶多算是记录了一些文人风雅之事,例如插花,观石,但也和红楼梦极尽奢华的贵族生活相差悬殊。

浮生六记,以其真挚而动人情,以其温馨而暖人心,以其雅谑而发人思,以其深厚而催人泪。基调是悼亡,前两记是精华。若无从前那读书泼茶香的日子,也就无所谓日后那恨离别,那孑然一身,阴阳两别的彻骨思念了,更不会有这本小记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悟篇三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那苏州城的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是属于沈复和陈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谓至矣”,而陈云,是此生苍天对他最大的恩赐。

从儿时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芸娘”,是一段羡煞旁人的锦绣时光。陈芸是个可爱的女子。她曾着男装与沈复观神诞花照,游于庙中。他们一路走过,穿过熙攘的人潮与盛世的烟火,把清贫单调的日子过得舒雅温暖。这半生,如此美丽。我最爱芸娘说的一段话,让人瞬间就温柔了起来——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只不过,这相聚相爱,竟在“芸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百只身天涯,风霜满肩。

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

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用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沈三白心满意足。

沈复还记道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

读遍此书,绕过几圈,还是最舍不下陈芸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

他与所爱之人的朝朝暮暮,倾注了世间极致的悱恻与缠绵。只怕日夜耳鬓厮磨,还叹春宵苦短。

读过《浮生六记》,像是走过了沈复的一生,坎坷与情意,快活与伤离。沈复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质,轻轻地温柔了文字与光阴。

“觅得浮生半日闲,一醉如梦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绵长岁月里,沈复定会为了见到陈芸,为了他们所向往的清风朗月,流浪千万里,不问归期。

浮生六记读后感悟篇四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

最新浮生六记读后感悟(汇总14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悟篇一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