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 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总结(9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一
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各种原因中,高血压病是最为可怕的。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都与其有关,所以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1959、1979、1991年我国卫生部、医科院组织了三次全国性血压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流行有增高的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年龄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
我国高血压存在以下问题:患病率高:11.26%,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低:4.1%引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情况虽然如此,只要能更多地了解高血压病,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人的同时大力开展一级预防,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宣教,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就能对高血压病进行很好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全人群的血压水平。
了解高血压病之前,有必要先弄清血压的概念。人体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才能生存,在身体中,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往全身,血液的流动需要压力。通常用两个数字来表述血压的高低--高压和低压。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向血管中泵出血液时的压力,这个时候血管压力最高。舒张压是指心脏达到最大舒张时压力,这个时候血管中的压力最低。人体的许多生理指数都有一定正常范围,例如心跳、体温。一旦这些指数不正常就可能给人体带来损害,血压也是如此。
高血压病的危害很大: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造成人体器官损害(心肌肥大,肾脏损害等)。人体血压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冬季和夏季;运动或静止;情绪激动或平静。所以要在尽量减轻或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下,非同日3次静息血压才可作为判断高血压病的标准。多次测量血压后,我们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有高血压病呢?通过多年总结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以下标准。引自:《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
原发性高血压也叫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有着自己的病因、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临床表现。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只占人群高血压的5%~10%。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高血压病的轻或重通过分级来确定,高血压病总体分三级,对应我们经常说的轻、中和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的分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刚才是用患者血压高低来进行分级,现在是用高血压对人体产生的损害程度进行分级。治疗时不但根据血压水平,也要考虑危险因素与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逆转。患者的高血压病进入2级后,高血压病已经对人体的器官产生了实质性损害,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来防止更大的损害,并逆转一些脏器的改变,例如心肌肥厚等。患者高血压进入3期后,病情已相当严重,甚至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患者应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疗。否则,患者并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造成高血压的确切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一些因素确于与高血压病有关。
国际上已经研究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虽然有以上情况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较大。但是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背景情况下都有可能发展成高血压,不可掉以轻心。
高血压的危险在于其对人体器官的损害:血压的升高与冠心病、肾功能障碍、高血压心脏病及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心肌纤维肥大后,心肌纤维间的毛细血管数量并无相应的增加,这样使肥大的心肌纤维处于一种相对缺血状态。引起和加重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减弱动脉的输血功能,并使血管变硬失去应有的弹性。动脉存在于身体各器官中,所以从某方面来讲,高血压病对身体损害的根源是对动脉血管的影响。不论是稳定性的或不稳定性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血压升高,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系。心室长期负荷加重,久而久之,收缩力逐渐减退,一旦心脏失去了代偿能力,就会发生心脏衰竭。心衰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降低,体循环淤血,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减退。眼睛的球结膜血管是眼动脉的细小分支。高血压病也可使视网膜动脉硬化。血压长期持续升高,造成脑循环调节紊乱,小动脉壁变性,或中动脉脂质沉积,粥样脂质斑块形成。一旦血栓形成,即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而血管破裂时,就发生脑出血。肾脏在人体中处于重要地位
肾脏是人身体的废物处理厂,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血液流经肾脏;长期高血压,可使肾小球动脉痉挛,多年后,肾小球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后期肾单位破坏,肾萎缩变硬,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肾脏失去去除血液中的毒物能力后,患者需每星期做3-5次的血液透析,每次4小时,否则会导致死亡。
高血压患者在进行非药物疗法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常需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高血压病经常没有症状,并且如果长期没有进行治疗能够造成许多严重的疾病,所以我们称高血压病是“隐形杀手”。高血压病早期症状还有:头疼、晕眩、耳鸣、腰酸肩痛、心悸气喘、手脚麻痹、全身乏力、胸闷。
及早发现高血压病,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
只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坚持治疗,选择正确的药物,高血压病是可以被控制的。高血压的治疗是康复医疗活动,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教育、危险因素的预防、不当行为方式的矫正、心理调节、运动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控制高血压意味着终生改变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酒和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
高血压饮食: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鱼虾类50g/日;食油20-30g/日;蔬菜400-500g/日;水果100g/日。引自《血管疾病的防治》。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可以参考运动强度指标。
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它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改变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达到一些降低血压的效果。但同时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
积极地进行药物降压治疗不仅能控制血压,而且还有重要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抗高血压药物通常有一些副作用;在服用药物过程中,经常让医生进行检查来确定药物的疗效。同时,联合用药也可降低单一用药的副作用。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有很多,arb、acei和ccb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降压药物。目前,药物除了能降低患者血压外,更强调其对患者器官的保护作用。arb和acei类药物在这方面更有优势。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身体器官不被高血压病所损害。arb和acei类药物有优异的器官保护作用。
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患者存在很多误区,这严重影响了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时机。以药价贵贱定药品取舍,认为价贵的“好药”要用到血压实在无法控制时候,从而错失了降压治疗的有效时机。在完成这次讲座前,给大家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患者要对治疗高血压病要有坚定的信心。高血压病只要被及时发现,坚持治疗,选择正确的降压药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医生是患者战胜高血压病的坚强后盾。医生有很多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按照相应的步骤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二
高血压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切入点。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一)老年人:老年(>65岁),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二)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少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多的可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mmhg。
(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以acei、arb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五)慢性肾脏疾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尿白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
(六)脑血管病后: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m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多快。由于患者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多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因此选择治疗药物也要慎之又慎,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有不少医生和患者治病心切,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几天之后,看到血压没有达标,就认为这种药物不适合,于是迅速换药。其实,合理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该在4-8周内逐步将血压控制到位,然后长期维持。因此使用降压药物短期内没有达标并不意味着该药对于这个患者无效,是否有效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常用五大类的降压药物,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其中钙拮抗剂和利尿药降压效果更好,副作用少。钙拮抗剂长效ccb的副作用较少,对代谢无不良影响。无绝对禁忌症,与其他4类降压药物均可联合使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群发病率很高,几乎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超过了150万人。而在我国目前大众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这对我们的高血压预防工作是极其不利的。及早的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可能出现的脑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都有很大的好处;而到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从根本上预防高血压病。
1、血压正常或增高是人为划定的。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mmhg者为高血压。
2、高血压预防措施:
关键是要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这四项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a合理膳食包括①低盐:饮食宜清淡,每天食盐量以5g为宜,其他含钠佐料如酱油、味精较多时,应减少食盐摄入量;②低脂:饮食中应控制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主要是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③控制糖类及总热量的摄入,高糖饮食会引起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二者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总热量摄入过多,会引起超重和
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 高血压管理指导心得体会报告总结(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