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读后感(模板13篇)
乡愁读后感篇一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学史上一颗星辰的陨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等候回家的灵魂,带着满腔的乡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烟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让人唏嘘的。他二十二岁时,便被国民党一起带到了台湾。从此跟着国民党远别故乡,在台湾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在台湾生活期间,写出了多首流淌着浓浓思乡情的诗歌。比如《乡愁》这首广为人知的,读来让人悲哀婉转的诗歌。尽管只有只言片语,可是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隐含着无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岁,却依旧像二十多岁——年轻时候那样,思念着故乡。那是他永远回不去的热土。
虽说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浓浓乡愁。他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实感,是他呕心沥血而写就的。他用浓浓的思乡情,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让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在台湾带着深深的遗憾,最终魂归天堂。
乡愁可以创造出艺术,但更多时候却会创造出无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乡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创造艺术的道路,在一场轰轰烈烈中走向沉静。但他的离世,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
乡愁读后感篇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抒发过这种“思乡之痛”。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隐埋在思想深处的痛。大部分写乡愁的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诗除结构、韵律很美外,在语言上还表现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表事物名称的词表现的是意象美,乡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用这些词表达出来后就将其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此外,诗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这四种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联缀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美在富于变化的量词。“枚、张、方、湾”这些量词运用得很精当,它们在诗中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词到表大事物的量词,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一步一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美在重叠的形容词和反复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各节中重复出现的“乡愁是……”,音韵和谐,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尽的乡愁之心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美在表示时间的词。“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时间词,表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上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强,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充满着无穷变化之美。美在显示空间隔离的方位词。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很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就能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它们还与结构相似的小节共同形成节奏美和整齐美,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读后感篇三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乡愁读后感篇四
余光中的《乡愁》流传了几代,那是在寂寞中升起的思念;汨罗江流淌的永远是屈原的血,那是他在寂寞中激起的忧愤;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一曲成为绝响,那是痛失知音的寂寞……在我看来,寂寞带给的不仅仅是失意、彷徨、忧愁……寂寞还指引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人生。
寂寞是不得求之的殇。半世癫狂,敢让国忠研墨,力士捧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盛唐李白,他狂放不羁,敢高呼“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他反抗命运的最强音,他在政治上却终生不得志,终“对影成三人”,抱月而终矣。他是寂寞的,不得志给了他寂寞,寂寞使他酒入豪肠,斗酒诗百篇。也许他的锋芒毕露[注: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不适合那个弄臣当道的时代,但是百姓千古吟的是他李白的诗,歌的是他李白的才。
寂寞是书写辉煌的笔。李煜,一个被记录在才子佳人[注:泛指有才貌的男女。]史上的帝王,他有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注: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的敏感细腻的内心,却生于帝王家,他将寂寞书写成了备受后人推崇学习的花间词风,他虽是个失败的帝王,却造就了一个词的盛世繁华,成为千古词帝。纳兰性德,天生贵胄,皇帝近臣,一生显贵,然而华丽的外衣下,是他寂寞敏感的心。他的寂寞给了他灵感,使他写出了一首首忧愁细腻的词文,掀起了“家家争唱饮水词”之热潮,将饮水词风推向辉煌,后人给之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寂寞是心怀天下的志。自古英雄皆寂寞,“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陆游的慨叹,更是英雄末路的悲鸣。那个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有志难申。他的寂寞是不得救济天下的悲凉,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投江的屈原,屈死的岳飞……他们的一生是寂寞凄凉的。但是后人,却有一波接一波的人,以之精神为榜样,将一生献给百姓。
也许,他们的一生,没有卓著的政绩,没有文治武功[注:比喻政治与军事。],但他们的一生却书写了另一种成功。命运的安排并没有让他们毫无闪光点,他们只是在一条路上失败了,却走向了另一条成功的路。所以,历史记住了他们,他们诠释了寂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成功的人生。
乡愁读后感篇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古以来,有多少思乡的名句流传下来。牵肠挂肚对家人的思念,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及故土的依恋。
由《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后乘火
乡愁读后感(模板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