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一、主要做法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一年来,农技中心党支部及班子成员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技推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职能,积极推进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是:
(一)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品种,示范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氮肥后移,玉米覆膜和增密高产栽培等增产增效技术;展示、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良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展示区;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缓控释肥施用等技术;积极探索提高耕地质量和培训地力的技术途径,切实加强耕地肥力状况评价工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加强农技推广能力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手段。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逐步建立起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培养各类农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创新责任管理机制,明确公益性职能,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细化岗位职责,健全内部组织,确定岗位目标。实行每个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村3个,推广实用技术2项,建立示范点1个;二是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新机制。主要建立了“农技人员 示范户 农户”、“农技人员 基地 农户”的推广方式;三是创新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每个农技人员联系10个示范户或种粮大户,通过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了解农民所需所求。
(三)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统筹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县内科技人才资源,拓宽培训的针对性。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求“全”,既涉及粮食作物,又涉及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求“活”,既采取针对性培训,又可采取巡回式培训、提高式培训,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在培训效果上求“实”,培训到乡、到村、到户、到人,真正使农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创新考核考评机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农技推广科技入户工作日志制度、述职制度、激励
2011年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