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代造就了战洪权特殊的事迹!
兴安村是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的地方。这种特殊性注定了它要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的“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但因为有了战洪权,才让人们重新把兴安村记起。
1981年,战洪权光荣退伍返乡,此时正赶上家乡开展分田到户。带着对国家新政的无限憧憬,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他辞掉城市的工厂工作而毅然决然地回家种田。
因为他是军人,他有着奋勇争先的红色情怀。
红色代表忠诚,红色更是一种激情!
战洪权在军营里淬火锻造的红色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回家种田,战洪权一样显示出了军人的优良素质,仅仅从农业收入当中就显露出他的出类拔萃。
军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使战洪权在本村的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XX年,他以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
但这时候的村支部书记责任的成分远远多于荣誉。当时兴安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不仅没有多少收入,还负债70多万元,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增收没有门路。
选带头人,人们不仅仅看中的是战洪权的人品,村民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致富本领,村民寄希望于战洪权能带领他们摆脱生活困境。
战洪权深知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出路在哪里。生态环境恶化,使兴安村的良田变贫瘠。为改善生态,战洪权要求全村村民上山植树,那时的村民根本不理解战洪权地意图,以为他是为自己搞形象工程。为取信于民,战洪权与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劳动,在山上一干就是几个月不下山。为了让村民心服口服,战洪权对自己的老父亲和岳父也一点不讲情面,一棵树一个坑也不许差,看到战洪权这样的一视同仁,原来骂他给自己挖坟坑的人也乖乖的上山植树了。
市场经济规则说明,一味的靠行政指令去完成公益的事业已不可行,这就迫使战洪权和村班子成员必须转变服务模式。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势在必行,砖厂和糖化饲料厂应运而生。市场化运作使生态建设免去了行政指令,加上战洪权对国家政策的熟练掌握,9年的时间当中,兴安村完成生态闸沟11条9300延长米,修建坡式梯田6000亩,挖水平坑7万个。项目区内打深水井149眼,架设农用电网23公里,铺设地埋管道1.9万延长米。山水林田路得到综合治理,治理面积13.6平方公里,全村实现水浇地14500亩,人均5亩地,使玉米亩产由700斤提高到1500斤。现在成材林木就达60多万株,按平均每株50元计算,它的价值就超过3000万元,2600多
农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