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
地处三市五县交界之处的响水县黄圩镇,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这里的“黄”即指黄圩,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全镇原有2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719人,耕地面积56603亩。1994年底,黄圩镇财政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国内生产总值4580万元,全镇瓦房率不足30%,一半以上的农户住着低矮破漏的草房,全镇90%的村民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河水,肝炎、肠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苦。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全镇25所中小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近一半校舍为危房,许多适龄儿童迫于家境贫困而辍学。
理思路 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黄圩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黄圩3万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1995年,由省国信集团组成的驻黄圩进行挂钩帮扶的工作队员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黄圩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乡镇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无偿资金有偿使用,除了对改水、铺路、草危房改造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采取无偿投入外,对经济发展项目大多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形式投入。实践证明,无偿资金有偿使用的资金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将扶贫资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