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经验交流材料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21

关于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经验交流材料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加快转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增多态势,已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普遍性问题。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原因分析

信访问题由来已久,古时就有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上访活动。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古今同理、诱因复杂,既有社会变革、利益分配、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又有干部作风、工作方法心态动机等主观因素。归纳一些信访案例,造成群体性上访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松”来的上访。

早在奥运年的时候,各地绷紧“信访弦”,确保了政局稳定。但奥运会结束后,很多单位和部门犯了“前紧后松”的毛病,总认为工作出了不少力,存在“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忽视了信访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导致信访问题回潮和反弹。

(二)工作不到位,“拖”来的上访。

很多部门和单位对初信初访处理重视不够,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干部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到第一线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绕着问题走;有的干部对群众上访常常以“忙”为借口拖着不办,今天答应,明天点头,久拖不决,最终导致群体性上访。

(三)责任不明确,“推”来的上访。

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几个部门协同配合调处是,往往出现“都该管都不管”的现象,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问题议而不决,最终造成群众重复越级上访。

(四)政策不科学,“引”来的上访。

主要是一些基层单位出台的“土办法”不民主、不科学,甚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造成群众为维权而不断重复上访。

(五)排查不全面,“漏”出的上访。

有的乡镇部门信息预警机制有漏洞,抓倾向性、苗头性、隐患性问题不够深入细致;有的根本不去调查处理,最终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六)报喜不报忧,“捂”出的上访。

极个别干部不琢磨工作,只琢磨领导,对领导报喜不报忧,领导问起问题来,他遮遮掩掩、信誓旦旦,但在处理问题上有缺乏必要的刚性措施和手段,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事情越“捂”越大,最终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七)关系未理顺,“顶”出的上访。

极个别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存在“两张皮”现象,在关系集体发展和村民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拆台不补台、坏事不成事,互相“顶牛”不顾大局,造成村工作梗阻和发展停滞。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群众大规模上访。

(八)、接待不热情,“激”出的上访。

有的同志对来访群众缺乏必要的诚心、耐心和热心,甚至说话粗鲁,引起群众的误解和不满而上访。

二、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

关于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经验交流材料

关于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经验交流材料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加快转型、城市化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