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社会冲突管理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冲突显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管理好社会冲突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开启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采取多种策略、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对当前的社会冲突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这里加以探讨。
一、邓小平管理社会冲突的实践与策略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因而研究他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学习他管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也只能从他对关乎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着手,并从中把握一些规律。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文革”结束后,解决台湾问题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邓小平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准备,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这就既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放弃使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同时又委婉说明我们可以等到合适的时候来解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在统一的方式方法上,则提出了较灵活的意见。继邓小平高度概括“一国两制”的内涵后,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到:“我们认为,只要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任何犹豫、拖延,都是违背民心的,希望台湾当局郑重考虑。”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不去算这个账,要从长远考虑的观点,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也要从世界和平安全着想,来看待第三次合作的必要。
2.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在民族问题上,邓小平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他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