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城市进程化总结
20xx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我市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的启动之年。一年来,环保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紧扣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民生环保等为主要抓手,全力服务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打造优质宜居环境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环保支撑。
一、20xx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及成效
今年以来,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面对创模复核、服务发展、污染减排、环境维稳、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作等多重压力,全局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环保年度目标任务。具体来讲,做到了“六个促进”。
(一)创新环保服务举措,促进经济总量稳中有增
1、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环保部门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不放宽审批条件、不越权审批的基础上,出台“项目服务年”等系列举措,对部分重点项目,专门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在评估及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缩短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特别是协联热电煤改气、灵谷化工二期、三木化工技改扩能、碧桂园房地产、宜兴华谊科技、红牛项目、光大二期等10只重点、难点项目的顺利审批,为服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年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884个,总投资额达339.5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382个,总投资额达161.4亿元,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在宏观经济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仍然实现稳中有增。
2、规范项目管理服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快完成了清源、华骐等四个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环保竣工验收,全年共完成185个项目的验收,项目总投资达107.2亿元,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评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环评单位资质备案登记制度、环评机构考核制度等,全面提升了环评机构的资信状况、内部管理、环评质量和服务水平。
3、积极对上争取资金。为进一步加强环境能力建设,提高基层与企业的环保工作积极性,我局不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做好环保重大项目与优质项目的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今年对上争取省级环保引导资金291.88万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央专项资金5740万元,有效提升了农村环境整治和企业提标治理的积极性。
4、创新环保科技服务。按照“科技兴环保”的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对环保企业技术研究、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服务方式,积极鼓励和帮助优质环保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我局帮助指导13家环保企业获得了甲级环保运行资质;配合XX市环保局完成了苏南地区环保产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申报的江苏百纳集团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环境监测站土壤修复两项环保技术,获得省环保科研课题经费30万元,有力推动了我市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5、加强信息公开化评定。根据长三角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定工作标准,科学谨慎评定了22家参加省级评定的企业,其中绿色企业3家,蓝色企业19家;参加XX市级评定的709家宜兴企业中,绿色企业51家,蓝色企业612家,黄色企业27家,红色企业16家,黑色企业3家。评定结果对提高环境优质企业的信贷保障,增强环境不合格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全力推进民生环保,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1、民生环保有新进展。在巩固往年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针对居民集中区、旅游风景区、主要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内的废气、粉尘、噪声等污染问题,以及横山水库和西氿水源地内威胁水质安全的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今年共完成了52家污染企业的关停和限期治理工作,其中关停26家,限期治理26家;对粉灰、净水剂和混凝土、沥青搅拌三个行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了12家粉灰企业的治理工作,其余行业的治理均在快速推进之中。
2、专项整治有新拓展。今年我局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进行整改治理,切实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一是涉重行业专项整治。对68家涉铅、镉、汞、铬等重金属企业及102家涉汞灯具企业进行了调查整治,规范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管理,纠正并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消除污染隐患。对30家已关闭的铅蓄电池企业开展“后督查”,防止企业在生产设备拆除和危险废物处置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对保留的16家蓄电池企业严格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防止违法排污。二是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对全市119家危废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了集中整治,涉及化工(树脂、油漆)、医药制造、蓄电池、光伏等行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危废贮存、利用、转移、处置等行为。三是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对全市12家城镇污水处理厂、153家危化品使用和生产企业、官林化工集中区和宜兴经济开发区两个化工园区及17个化工监测点进行了排查整治,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3、水、气治理有新成效。对照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两项基本实现现代化环保指标要求,大力开展水、气治理。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实现了重点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持续上升。今年,我市11个小康断面、41个水环境功能区断面以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9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基本稳定在四至五类,部分达三类;全面实施“蓝天工程”,重点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油气回收、秸秆禁烧和热电、化工、冶金行业整治等工作。全年发放车辆绿色环保标志51955张,否决76辆未达标外地车辆转入,对部分热电企业、水泥企业开展脱硫、脱销治理,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指标,确保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1、连片整治稳步开展。切实履行好牵头部门职责,不断加强对我市二、三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确保连片整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二期太华镇连片整治工作已基本结束,年内将迎来上级验收;三期丁蜀镇整治工作将于11月底结束;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方案已编制完成。在多方努力下,太华镇连片整治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主要体现为“真与新”,太华镇连片整治各项工作都严格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从前期规划到工程施工都“真抓实干”,确保了整治工程的高质高效;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创新使用了污水“垃圾式”收集转运模式,通过建设生活污水分散式收集设施,再由抽运车收集转运至污水厂处理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山区因地形复杂、农村分散导致生活污水不利于集中处理的问题,也为其他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经验。
2、生态创建全面推进。坚持把生态创建作为改进城乡环境面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全市已经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村、80个省级生态村、108个XX市级生态村。年内有望新增国家级生态村3个、“两型社会”示范镇、村共12个。今年创建各级各类绿色单位154个,其中绿色社区17个、绿色学校14所、绿色家庭100户、绿色饭店8家、环境教育基地7个、XX市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基地1个、创社区环保文化广场1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社区6个。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今年5月,我市高标准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宜兴“生态宜居”这块金子招牌再次被打响。
3、环境宣教有声有色。全面实施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环保教育培训、环境日主题宣传、绿色系列创建、环境文化建设、环保信息传媒、环保“四进”、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等“八大工程”。以报纸、电视、电台、刊物、网络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年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环保新闻信息700多篇,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分别突破50篇,出刊《绿色家园》专版12期,播出《环保你我他》电台专栏104档;以6·5“世界环境日”和市“宜居日”等环保节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我行动”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环保广场宣传咨询服务,“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环保专场文艺演出,“国际环保城杯”生态摄影比赛等活动,推广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展示环保成果,树立环保形象。
(四)大力实施污染减排,促进环境容量日趋
环保局城市进程化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