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与难管村转化的实践探索
后进村与难管村转化的实践探索
后进村与难管村转化的实践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后进村与难管村的党组织建设,既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道县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对10个后进村与难管村实行重点转化帮扶,取得良好成效。
“后”与“难”的主要表现
难点之一:支部班子弱,干部素质低,工作开展难
一是两委班子“软、弱、瘫、散、缺”,战斗力不强,村里各项工作基本无人管事。初,在10个后进村和难管村中,有5个村支两委班子不全。特别是有个别村没有一个村干部真正管事,导致上级有关精神传达不下来,村里的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二是班子成员及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低化、作用弱化,发挥不了模范带头作用。据调查,在10个后进村和难管村中,共有38名村干部,35岁以下的只有2名,占总数的5.26%;初中及以下文化的23人,占60.52%。195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就达83人,占42.56%;35岁以下的只有13名,占6.6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83人,占42.56%。其中有4个村,没有一个35岁以下的党员。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中事务无章理事,村里账目不清,群众意见较大。据调查,后进村之所以工作“落后”,其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村里帐目不清而引起的,特别是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由于村里财务不公开,账目不清楚,因而群众意见很大。“断头账”比较多。由于村干部异动后,财务不打移交,新官又不理旧账,村里都是些“断头账”,也无法清理。有的村里换了几届班子,但都没有结下帐来,留下了许多后患。
难点之二:集体经济薄,村级负债重,实事兴办难
村集体经济为空白,导致村里正常的开支无法保证,“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村里运转艰难,干部工作有心无力。在10个后进村和难管村中,只有1个村有2万多元集体收入,其它9个村均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更让人担忧的是,这9个村中都有几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负债。据统计,10个后进村和难管村平均每村负债10.84万元,实事兴办十分难。
难点之三:热点问题多,各种矛盾大,社会稳定难
一是部分群众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连公民的基本义务都不尽,村里工作难以推动。一些村干部反映,现在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只有任务,没有手段,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农民,靠说服教育难见成效,来点硬的又触及“高压线”,从而导致矛盾重重,工作无所适从。有的农民故意出难题,找岔子。更有甚者个别村民为非作歹,打击报复村干部,导致村干部不敢大胆开展工作。二是个别村宗族势力把持农村政权,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近几年来,农村的家族观念回升,宗教势力亦有所抬头,直接影响着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据调查,大部分后进村的形成原因都与家族之间明争暗斗有关。三是部分卸任干部思想有情绪,对工作有一定阻力。有的村干部被免职后,一直不交公章,并且还煽动群众和现任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对抗,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四是热点难点问题多,矛盾难化解。广大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是
后进村与难管村转化的实践探索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