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十六):无形篇
班主任兵法
(十六):无形篇
中国人是崇尚兵法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因善用兵法而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像诸葛亮,几乎成为中国人崇拜的智慧的化身。但是我们在研究兵法的应用时,也会遇到一定的提醒,那就是必须注意到兵法的基本前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彼此间是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武装冲突;胜负的双方仅以武力为依据,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正义的可能会输,非正义的也可能赢;战争允许双方不择手段,行为上没有什么限制;战争的目的是征服或反征服,死多少人都不当一回事。所以,当把兵法原理套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时,我们就得考虑到这个前提可能发生的变化已经由此引起的争议。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于是兵不厌诈,瞒天过海之术就全使出来了;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过程,厚黑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还常常奏效,一些人屡试不爽。有人以次来否定兵法,否定兵法在军事生活以外的领域的应用,但是,我想,这不是兵法的实质。兵法是一种思想,不是具体的行为,具体的行为要根据具体环境而变化,这才是兵法的实质。孙子还有一句话,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说得多厉害啊。我们研究兵法,研究学生工作的技巧,就得首先考虑我们这种思想方法的害处或者说是弊端,否则,就难免被人所误解,以为师生之间也存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呢。
兵法的第一个弊端是,既然是一种方法,就无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从它所处的环境中被割裂开来。因为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会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要指望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公式定理去套用。就好像学生学习,死记公式的人大都是学生方法不好的学生,真正聪明的学生是通过理解公式所揭示的规律而记住公式的。因此,常有人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那种情况怎么办,我很难给出具体的回答。就是这个道理。汉朝时,有一个地方很乱,有人向刘邦举荐了一个人前去治理,刘邦召见这个人,问他的治理之道。此人曰,我还没到那个地方去呢,连具体情况都不了解,哪来的方法?刘邦觉得有道理,就任命他去了。后来,这个人果然把那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兵法的第二个弊端就更
班主任兵法(十六):无形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