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市地处**里下河腹部,四周高中间低,形貌似釜,俗称 “锅底洼”。
千百年来饱受洪水泛滥、内涝干旱、海水倒灌之灾难,十年就有九年荒。解放前,这里除“半里一大河,百步一小港”,就是常年浸泡水中的老沤田,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收成还得听天由命,人民过着“糠菜半年粮”,吃上顿愁下顿的苦难生活。每年栽完秧苗,农民就用泥土封堵“丁头屋”、“单头舍”的柴门,成群结队逃荒到江南讨饭、打短工,糊口度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锅底洼”亦惨遭重创。那时,全县年生产粮食总产仅为13.5万吨,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只能依赖国家调拨救济粮艰难生存。1951~1952年调入国家救济粮120万斤,1955年调入30~40万斤。
1951年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人民“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先后出动80万民工投入到根治淮河的浩大工程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
产粮大市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市地处**里下河腹部,四周高中间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