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预防惩处未成年人犯罪立体网络
构建预防、惩处未成年人犯罪的立体网络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举措。未成年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群体,据统计,全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应该引起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主要特点:犯罪的构成情况以侵财型案件为主;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涉案犯罪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漠;其犯罪基本上为初犯、偶犯和冲动性犯罪。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到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娇宠、溺爱、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期望过高、缺乏情感沟通等)、父母行为不良、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过于贫困等等。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效果不佳,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滞后,直接造成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不良社会交往的影响和文化传媒的污染。未成年人的许多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从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他们所交的朋友处学来的。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网吧的遍地开花,影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介的推广,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思想观念的途径越来越多。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个性正处于形成之中,各种传媒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各种宣传暴力的音像制品,宣扬淫秽、黄色的书刊等等,也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并且正处于性觉醒阶段,这些泛滥的传媒及制品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灵魂,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令人堪忧。
(四)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长的矛盾与困惑
未成年人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身体开始发育,心理矛盾突出,容易产生许多困惑。基于其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现实与矛盾,以及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等方面,稍不留意都会产生认识与实践矛盾。
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务必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成立构建预防、惩处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强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进行重点考核。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严格目标任务的考核,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强日常检查,使这项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相关部门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切实形成合力。
(二)分类指导,抓住重点
构建预防惩处未成年人犯罪立体网络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