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50-60年代,饥饿的年代60年前,我的父亲刚刚五岁,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年幼的他除了要照看弟弟妹妹,还要跟着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去湖里捉鱼,挖莲藕,到处去寻野菜,如果出去没有收获,那就意味着一家人一天都没东西下肚,如果有收获,父亲和他哥哥稚嫩的肩膀又无法一次把劳动成果扛回家,只得一人守着,一人往返的往家搬运,由于路途遥远,累倒在半路上晕睡过去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你伯父挑着莲藕掉到沟里去了,大雪天的他在沟里躺了半天才被人发现送回家,那时他才八岁,八岁的孩子,可怜啊。
”爷爷和奶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在队里劳动挣工分,没空照顾孩子们,家里八个孩子只能自己出去找吃的。但即使如此勤劳,却还是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年年爷爷奶奶都是队里的“超支户”,“超支”意味着年底不但没有东西分,还倒欠着队里的工分,“主要是家里人太多了呀。那时候就是觉得肚子饿,每天都只有饿这个念头,即使是大冬天,也要光脚穿着草鞋出去找吃的。
为了甩掉‘超支’的帽子,我八岁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干活挣工分去了。”每每忆起自己的童年,父亲总是这样泪光闪闪地对我们说。
生于七十年代未期的我是无法体会到父亲说的那种饥饿的,在我的记忆中,尽管小时候家中并不富裕,但我天天都能吃饱饭,年年都能穿上母亲请裁缝新做的衣服。至于我的孩子,就更不知道饿的滋味了,小家伙只知道大人们总要强迫他吃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完全不需要主动找吃的,只需要对送到手上的食物说不就行了。
父亲小时连肚子都填不饱,就更别想穿衣和玩具了,还有读书,那简直就是奢望。可以说,父亲的童年是沉重的、没有色彩的。
没有新衣,没有玩具,没有书本,只有简单的填饱肚子的愿望。这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父亲的饥饿年代已经远去,之所以每年全家团聚的时候父亲总爱给我们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是为了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温饱,唯有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