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 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简短(九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导入:汉族、汉语、汉人、汉文化、汉字。“汉”从何而来,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的代表呢?让我们走进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分析其原因。
>
师: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
他得到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后来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
汉景帝的继任者是谁?
学生阅读课本,一一回答。
教师讲解后,展开幻灯片4,介绍汉武帝,问与汉武帝相关的知识,大家学过的纪年方法。
展示幻灯片5,提示大家,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
(过渡)汉武帝即位后,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学生简要说明。
师:经济上,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政治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是政局依然非常不稳定,诸侯王问题悬而未决。
展示幻灯片6,教师介绍“七国之乱”
出示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问:这说明了什么?有怎么样的影响?
省略
问: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
>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
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
3、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4、与汉景帝削藩的措施相比,你认为推恩令高明在哪里?
(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过渡)推恩令的作用使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除此以外,汉武帝还有怎样的政治措施呢?
>
1、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有何必要性?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对皇族的监督 )
2、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官员的名称叫什么?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官员的名称叫刺史)
3、他们的主要职责上什么?
(监察地官吏和地方诸侯,向中央反映情况)
4、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有监察地方政府和皇族,惩治吏治诸,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
>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
(统一货币铸造,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收归中央)
2、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的背景是什么?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不一致,民间和铸行为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
3、西汉五铢钱上怎样来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开始铸造一种标准铜币,因其实际重量和币面重量一致,都是五铢,故称为五铢钱。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行700多年)
4、统一货币、将食盐和铁器的生产与销售收归中央有什么重要意义?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收入)
>
展示对话,资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问:1.董仲舒提出了说明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目的是怎么样的?(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
3.主要的观点如何?(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君权神授;人民要服从皇帝,诸侯要听命于皇帝 )
4.具体做法有哪些?(举措: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在地方上设立官学)
5.有哪些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 )
6.学生 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用历史地眼光看待问题。
>
>
王莽与“新”政权
公元前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东汉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
东汉后期,在黄巾军的打击下,政权名存实亡。
为后一课的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做准备。
>
最新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二
这一片沃土,远在四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
1951年,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发现人骨化石证明,早在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进入了智人阶段,属母系氏族社会初期。
1984年,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这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进入着装时代,原始农业也已经很发达。
“夫余王城”是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
渤海国和辽、金繁荣地区
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20xx年)之后渤海人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长春地区属西京夫余府和莫页颉府夫余府,府治在长春市迤南。北宋末年,公元1120xx年9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20xx年攻破黄龙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辽金时代是长春地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公元1120xx年,金兵掠宋朝徽钦二帝北走,曾把他们囚禁于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指的就是这个黄龙府。
几度沧桑,这里的历史和遗迹,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这一带成为蒙古游牧之地。
1644年,清兵入关时,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与满族人口皆为八旗编制。
1896年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20xx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俄权益为日所取代。
1920xx年日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伪满州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最新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三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_),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最新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四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新课标,这不仅是学校的安排,也是作为教师,时刻要关注和研读的,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熟悉的知道课标的要求和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更得心应手的去落实教学。课程的设计都体现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题目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欲望,培养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作为世界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首先,新课标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历
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 历史回望党课心得体会总结简短(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