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
从理论向心理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无论是指导思想、共同理想,还是民族和时代精神、荣辱观,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它需要先进阶级及其执政党的思想升华、理论概括、精神提炼、体系建构;它不是直接等同于社会心理,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群众、引导群众。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概括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丰富和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阐释和系统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使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形态更为科学与完备;也要高度重视实践建设,不是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建设层面,仅仅满足于理论化的成果形态,而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大力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广泛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信仰、信念和信条,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转化,是一个价值内在化的过程,是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这一转化的主要方式是教育。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普遍持久地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教育途径方面,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唱响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核心价值体系舆论氛围。如文学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