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
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
母亲托人捎来一袋子东西,尚未打开,我只用手捏了捏,就知道是什么了。飞飞她们一看是蕃薯丝,可高兴了,吵着要做蕃薯丝饭吃,我却对着袋子有些发呆,母亲是怕我忘了蕃薯丝饭么?
说起蕃薯丝饭,谁又没有几段回忆呢?
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对三年困难是没有丝毫的体验,但见父辈们提起食堂饭似乎仍有惧色。而我,对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却是有深深的体会。
我家是萍乡一个偏僻的山村,种蕃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蕃薯又名红薯,广东、福建叫地瓜,蕃字代表来自外阜吧,然而蕃薯虽属泊来品,但丝毫不见洋气,相反,实足的土圪塔一个。
二十年前,家乡一带流传二则谚语——四十八窝,米少蕃薯多,捡豆腐要等接外婆。又说,一餐饭,美不美,三根蕃薯丝扛一粒米。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通常衡量一户人家、一个村子的生活水准,就看他们饭碗里的蕃薯丝多少了。不放蕃薯丝的人家是绝无仅有的。当这家有七老八十没牙的老人,或者有人生病在床的,或许在饭甑的一边露出一角净饭,净饭即净是米做的饭,城里人管叫白米饭或米饭,这些都是过去了的词汇了。当然满甑净饭也不是没有——在城里的饭店中或者人家相亲时偶然为之也不一定。
如果村里谁家成了工人户,由农村粮转成了国家粮,全村人都会羡慕地说:这下好了,从蕃薯丝跳到净饭里。或者说,从糠箩里跳到米箩里。于是,净饭就成了村里人不可企及的梦想。
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
山区纪念新中国60年征文母亲托人捎来一袋子东西,尚未打开,我只用手捏了捏,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