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解放前,**没有电,晚上照明有钱人家点“洋油”,穷人就点“火篾”。我奶奶就是因为点“火篾”,遭受了一场人生最大的灾难。
那是一个临近年关的夜晚,我奶奶帮一邻舍家做完豆腐后还回家剁猪草,由于十分疲倦,边剁边打盹,这时夹在铁丫子上照明的“火篾”炭掉在了灶台边的柴草上,等到她们察觉已经来不及扑救,熊熊的烈火吞噬了她家及周围邻居家的财产和房子。奶奶家成了人们眼中十恶不舍的“火烧头”。因受不了乡邻仇视的眼光,灾后第三天,也就是那年大年夜的前三天,爷爷奶奶就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去了江西。
解放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县城能使用上电灯之外,农村照明一般都用上了“洋油”(即煤油)。到了7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夕,有的乡镇也开始造电站解决照明问题,但那时没有大电网作依靠,线路网络松散,供电可靠率低下,供电区域各自为政。那时我们乡建起了第一座100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是独立运行,所以也是三天两头没电。村民都戏谑这样的电站叫“三电”,即:下雨天才能发的“雨水电”;蓄一塘水发一次电的“塘水电”;旱季怕没水到晚上
八、九点来钟才能发的“半夜电”。
“三电”也曾给我留下一段辛酸的记忆。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六里,
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解放前,**没有电,晚上照明有钱人家点“洋油”,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