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水运港口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水运港口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县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水航道疏浚和港口码头建设工作纳入了县“十一五”交通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县港口建设和水运事业发展态势日益趋好。但随着“工业立县”战略的推进,当前我县港口、航道总体规划相对滞后,缺乏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已建的港口规模小、布局分散、专业性差、技术含量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逐步显现,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一大瓶劲。
一、我县港口码头基本现状
**县**水航道总长180公里,四季通航,经洞庭湖可达湘、资、沅水及长江中下游沿线各港口。境内**水航道上起张公庙与合口交界处,沿荣家河、乔家河、兰江、黄沙湾、羊湖口至津市,下抵小渡口至七里湖、芦苇场各湖洲,共建有码头16座,其中客运码头2座;泊位35个,最大停靠能力800吨,机械设备19台套。主要出口货物有水泥、煤炭、石膏、元明粉、芒硝等矿产物资及农副产品、芦苇等,主要进口货物有白煤、农资、黄沙、钢材等。
调查发现,当前我县港口建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结构布局不优。我县港口码头分布零散,在180公里航道上分布码16座,其中客运2座,仅黄沙湾、羊湖口等码头拥有较好的运输装卸条件,为我县主要装卸港口。装卸能力有限。货运码头中,装卸能力普通偏小。黄沙湾港区因受港前水域条件影响,每年冬季因航道淤积严重、水位较浅,200吨级以上船舶无法进港作业。羊湖口港区航道具有四季通航能力,是目前**县境内唯一的深水港口,但该港区仅有4座斜坡码头,作业面狭小,码头布局杂乱。技术设备落后。**县港区绝大部分码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状况落后,设备陈旧,构筑物老化,装卸设备少且落后。人员素质不高。除黄沙湾、洋湖口外,港口码头基本为私人运营,业主文化素质不高,行为利益化和短期化严重,无力顾及港口长远建设;从业人员大多为周边村民,主要靠人工装卸,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装卸效率低。资金投入不足。港航部门每年安排资
我县水运港口建设调研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