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
**县文体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热切愿望和强烈诉求。近年来,**乡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9公里,处两市(保山、临沧)三县(**、施甸、永德)结合部。东与更戛乡接壤,南以镇康河为界,西与施甸县接壤,北与鸡飞乡相连。地处东经99°18′—28′,北纬24°20′—37′,海拔608——2056米,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全乡辖上甸、下甸、大城、小街子、芒回5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其中傣族村民小组12个。20xx年末,全乡总人口13458人,傣族人口3334人,占总人口的24.8%,傣族人口均居住在坝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56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元。
湾甸地势低矮平缓,气候炎热,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属典型的亚热带低热河谷立体型气候,是**小湾电站移民安置之乡,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傣族之乡。这里森林茂盛,资源丰富,有铁矿、石料、稀土和煤矿等地下矿产资源;有中药材、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粮经作物有粮食、甘蔗、冬早蔬菜、香料烟、蚕桑以及亚热带优质水果等。
湾甸,蛮名细赕,傣语称“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早在汉武帝平云南诸夷时期,傣族的先民就居住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后,细赕内附,改名湾甸。自元朝中期设土司官自治起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湾甸土司统治529年,历27任土司,湾甸古代经济一直持续着以物易物的原始经济形态。1933年**建县,湾甸全境划入其内,1988年,湾甸乡撤区改乡,傣乡从此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主要做法
湾甸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倡导文化建设之风,明确1名政府班子成员为分管领导,形成了班子领导经常过问,文化站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乡文化站严格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云南省全民体育健身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活动。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要求,协助文化局对我乡范围内文化市场进行日常监管。二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为繁荣傣乡文体事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重大节日期间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春节和泼水节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我乡节庆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各个村寨开展陀螺赛、打秋千、跳嘎光舞、打歌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某乡文化建设工作状况汇报材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