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育要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通过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素养的提升和个体内在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基础的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和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内在身心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就是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必须接受的,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9年)的教育。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小学和初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为所有儿童升入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整个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初中教育的普及才能顺利地开展,才能顺利地达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1.普及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此小学教育具有最高的普及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我国初等义务教育和中等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初级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权利,从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基础的教育,为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奠定基础。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初等教育,一方面为学生个体将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准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通过教育公立化和法制化,尤其是国家法律的强大力量予以保证实施的,因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应该共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既要注重数量目标的实现,更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小学教育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教育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具有合格的师资,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小学教育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小学教育就已经比较发达,小学分布于国学和乡学之中。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孔子为首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积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发展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又叫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