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郭德纲的漫漫相声路》
原创评论《郭德纲的漫漫相声路》
作者:叶敬林
郭德纲,在这一时间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观众之所以对郭德纲如此厚爱,完全是出于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厚爱,相声在最近20年间的表现的确让许许多多喜爱这门艺术的人失望、厌恶。而郭德纲只不过是亲手擦去了蒙在相声上面的灰尘,重新恢复了相声原貌,让喜爱相声的人又找回了相声带给人的亲切感。在这一点,观众是感谢郭德纲的。
郭德纲自小就喜欢相声,说了10多年相声,把基本功打得很扎实,而且他不仅能说相声,评书、戏曲等旁通的曲艺形式他都能拿得起来。在天津,他就像一个远离尘世习武练功的青年,在把自己练得差不多之后,感觉自己该出山了。1988年,郭德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当时他在全总文工团。但由于冻结人事关系调动,只好又回到天津。回到天津后,他左思右想,如果在天津呆着,娶妻生子,也能活一辈子。但转念一想,不行。“可是到老了就会后悔,80岁了,带着孙子,看着电视,你瞧见里面这个说相声的了吗?当初还不如你爷爷呢。孩子会问我,你早干嘛去了。所以为了活一辈子不后悔,哪怕磕个头破血流也要再来一次北京。当时也想,要是自己不行会怎么办?我想我会说相声、说评书、写东西、唱大鼓、唱戏,能会七八十出,有这些我死不了。”于是,郭德纲再次到北京。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步就迈进了艰辛,“到北京之后四处碰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谁会无故接纳你呢,这个圈儿本身就是名利场是非地”。
在郭德纲的漫漫相声路中,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记得有一次:“正好蒲黄榆那地方有个小评剧团,剧场能坐四五十人,舞台也就俩席梦思床那么大,郭德纲去了,答应一个月给我1000块钱。唱了俩月,一分钱没给。这时候郭德纲要不唱,这钱就拿不回来了。当时住在大兴黄
原创评论《郭德纲的漫漫相声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