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
(对口相声,此段系四十年代的演出本)
甲 在过去,观众管我们这行叫生意,其实,我们这行不叫生意,叫熟艺。您比如说:我们从后台走出来,观众一看认识,这叫做熟艺。
乙 那什么叫生意哪?
甲 金、批、彩、挂,这几种买卖叫生意。
乙 什么叫金买卖哪?
甲 金买卖是相面的、算卦的。这行就是生意,净骗人的金钱,您想,那算卦的要灵,他就不给别人算了,就给他自己算了,根本就不灵。纯粹是生意。还有一种拉洋片的,比算卦的、相面的生意还厉害。这话又说回来了,拉洋片的可也分多少种,有的是生意,也有的不是生意。
乙 你说哪种拉洋片的不是生意哪?
甲 您像天桥小金牙那种洋片,那就不是生意。有的时候不拉洋片,就卖唱,讲的是艺术。他那种洋片是滑稽洋片,脸上的表情好,唱出来的调也好听,我给您学学:(唱)“再往里头再看噢,又一层,大清以上啦,那是大明喽。大明坐了十六帝,那末帝崇祯啦,不大太平。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价往上边升。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黎民百姓就遭了涂炭,这才出了一位民族英雄。英雄他是哪一个呀?那就是闯王他叫李自成唉。”
乙 噢!这就是小金牙的那种洋片?
甲 还有一种叫京八张,唱出来那个调子跟小金牙那个调子就不一样啦。
乙 那什么味儿呀?
甲 我给您学学:(唱)“瞧哇,瞧哇,是头一片,您老看武昌城头炮火连天。辛亥革命义军勇,打得清兵乱作一团。宣统皇上退了位,清朝政府被推翻,五族共和成立民国,忘不了国父孙中山。”
乙 这就叫京八张?
甲 还有一种叫推片。
乙 噢!三八二十四张,分上、中、下。
甲 嗳!上八张、中八张、下八张,二人对唱,这个人唱完了往那边推,那个人接过来唱:(唱)“哎,这一张照下来,多么好看,那小马五的《纺棉花》照至在了上边。”哧!
乙 唉,这是怎么回事?
甲 这是推过一张去。
乙 (唱)“哎!这一张照下来,您老慢慢留神看,看这就是刀铡的那个杜小拴子,照至在了上边。”哧!
甲 这是推回一张来。
乙 嗳!这就是推片。
甲 还有一种拉洋片的,唱出来可好听,跟那京八张的调子,差不多少,就是那个调子略微快一点:(唱)“瞧哇!瞧哇!瞧哇!头一回,您老看,二姑老爷拜年来在家里,进门先问岳父好,磕了三个头,作了一个揖。老丈人这里不怠慢,急忙上了一桌席,你吃点儿吧,你喝点儿吧,没有外人都是自己。要吃肥的牛羊肉,要吃瘦的你来块里脊。黄花、木耳、海带菜,哩哩啦啦那是粉皮。整个的螃蟹掰了盖,弯着腰的那是虾米。七个窟窿的那是白花藕,嗳!你不怕扎嘴,吃吃上一口鱼。”
乙 这倒很有意思。
甲 有意思?这种拉洋片的最厉害。
乙 怎么厉害法儿哪?
甲 这种洋片,净赶外乡、外庙,棚往那儿一支,锣鼓往那儿一摆,家伙点儿一响,只要你往那儿一站,就得看他的洋片。
乙 那不会不看吗?
甲 人家让坐的有四五个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太阳鼓着,眼睛努着,胳膊挺粗,手里拿着大掸把子。到了夏天,小褂穿着半拉系着半拉,让到跟前瞧了,擦擦镜头。让到跟前不瞧,掸把子掉过来,照准你头上,飕!飕!飕!就是三下!打完了你还得看他的洋片。
乙 哼,据我看,那个看洋片的是贱骨头,拉洋片的没遇见我。
甲 比如说要是遇见您哪?您怎么样呢?
乙 嗳!要是遇见我,我就不瞧。
甲 要是遇见您,您头一个就得瞧。
乙 遇见我,我就不瞧。
甲 你准得瞧。
乙 唉!你
拉洋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