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谈
甲 你对我们国家的谚语熟悉吗?
乙 知道一些。
甲 吗我要说个上句。
乙 我能给你对个下句。
甲 那你听着:路遥知马力。
乙 日久见人心。
甲 不怕红脸的关公。
乙 就怕抿嘴的菩萨。
甲 良药苦口利于病。
乙 中言逆耳利于行。
甲 卖瓜的不说瓜苦。
乙 卖酒的不说酒薄。
甲 先下手遭殃。
乙 后下手……更遭殃。
甲 你这对吗?
乙 你先错的。
甲 应该是:先下手为强。
乙 后下手遭殃。
甲 再来。
乙 可以。
甲 吃人家嘴软。
乙 拿人家手短。
甲 好吃不如饺子。
乙 舒服不如倒着。
甲 软面饺子硬面汤。
乙 ……紧下笊篱慢下勺。
甲 您这也算?
乙 这也是俗话儿嘛。
甲 对,紧下笊篱,甭管多大的锅,把吃的全捞我的盆儿里。
乙 慢点下勺,甭管多稀,干的全搂我这碗儿里。
甲 咱们这抢食哪?
乙 要不然全归你一人儿了。
甲 嗐,您看刚才讲的全是我们民间的一些俗话儿。
乙 我们祖国的谚语嘛。
甲 这些话大家都很熟悉。
乙 生活上用的着。
甲 日常生活当中,谚语能渲染人们谈话的色彩。
乙 你举个例子。
甲 比方咱俩一见面:“x同志,您好啊!”
乙 “好啊!”
甲 “老没见啦!”
乙 “可不是……”什么呀,就昨天一天没见。
甲 “那也不短啦,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乙 嘿!这么一句谚语,透着两个人友谊特别深厚。
甲 “交朋友嘛,我这个人就这样: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乙 对,人心要实火要虚嘛。
甲 “您就实在。”
乙 不敢当。
甲 “过了河您就拆桥……”
乙 嗯?
甲 “…不是,你是……雨后送伞……念完经打和尚……”
乙 你等等吧!就这样我还实在哪?
甲 “您实在……不怎么样啊!”
乙 嘿,他把我给否了。
甲 说到哪儿了?
乙 你把词想好了再说吧。
甲 “您昨天干嘛去了?”
乙 在家背词呢!
甲 “那么熟还背?”
乙 不勤练能行吗?
甲 “对,对。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年松。”
乙 这是咱们的功夫。
甲 “工夫不负有心人,您看今天您这词儿说的多清楚,两嘴皮儿就跟小铲子似的,叭、叭、叭……”
乙 别形容了。不行啦!年纪大啦!
甲 “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乙 艺术上得勤钻研,向高峰攀登!
甲 “太好了,您这是人小志气大……”
乙 嗯?
甲 “不是,您这种精神可以说是:聋子不怕惊雷响,死猪不怕开……”
乙 (打断)你这儿说什么呢?
甲 我想夸您,找不出合适的词儿。
乙 一夸我,他就想不起好词儿。
甲 您上句是怎么说的?
乙 我说:艺术上得勤钻研,向高峰攀登。
甲 “对,这是一条光明大道,您走得好哇。您哪,您一条胡同走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您甭管我,也甭回头。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嘛!”
乙 你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怎么了?
乙 肉包子打狗是谚语吗?
甲 ……对了,这是俏皮话儿。
乙 你自己都乱了。
甲 我想多说几句谚语。
乙 谚语就是一句两句,多说就不起作用了。
甲 着是谚语的特点:言简意明,寓意深刻。
乙 一句谚语包含着一个道理。
甲 通过谚语讲出的道理形象生动。
乙 不错。
甲 过去有这样一首歌,大家都熟悉。
乙 什么名字?
甲 《幸福不会从天降》。
乙 这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青人》的插曲。
谚语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