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卖布头》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26

卖布头

作者:于宝林、冯宝华演出本

甲:相声这个艺术哇,是综合性的艺术。

乙:噢,不错。

甲:啊,说唱的文学。

乙:哎,是是。

甲:(对乙)表演的好啊。

乙:噢,您夸奖。

甲:老演员啦。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相声演员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乙:哎,因为相声是北京的出产。

甲:即便这个同志不是北京人。

乙:啊。

甲:也说普通话。

乙:那是啊。

甲:所以说说相声的。

乙:啊。

甲:北京人多。

乙:对。

甲:开大饭庄子的呢?

乙:那哪会儿人多呢?

甲:山东人多。

乙:噢,是是。

甲:开颜料庄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山西人多。

乙:哦,过去都那样。

甲:卖布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高阳人多。

乙:哦,是是。

甲:理发师。

乙:哪会儿人多?

甲:宝坻县的人多。

乙:哦。

甲:打铁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章丘人多。

乙:呵,您听听。

甲:卖笤帚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香河县的人多。

乙:嗯。

甲:卖豆腐丝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武清县的人多。

乙:哦?

甲:澡堂子职工跟修脚的老同志。

乙:哪会儿人多呢?

甲:定兴的人多。

乙:对。

甲:卖冰棍儿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哪的人都有

乙:我……嘁??哎,嘿嘿,这怎么哪的都有了呢?

甲:您想哪没有卖冰棍儿的。

乙:说的是啊。

甲:到了那个夏季炎热,都要吃一点冷食。

乙:唉,就为了消暑。

甲:名字不一样。

乙:哦,叫的名儿不同。

甲:到了咱们天津、北京就叫“冰棍儿”。

乙:是啊。

甲:到唐山地区。

乙:叫什么呢?

甲:叫“冰块”。

乙:哦。

甲:(学吆喝)“大冰块啦,三分五分嗒。”

乙:哦哈哈。

甲:到江南。

乙:叫什么呢?

甲:叫“棒冰”。

乙:哦,给掉个个。

甲:到东北三省。

乙:是?

甲:叫”冰果”。

乙:嗯。

甲:到山东。

乙:叫什么?

甲:叫“冰榔棍儿”。

乙:哦?”冰榔棍儿”。

甲:“冰榔棍儿”。

乙:那要到山东吆唤呢?。

甲:吆唤有地方的色彩。

乙:是啊?

甲:好听极了。

乙:要一吆唤?

甲:(学吆喝)“吃冰榔棍儿啦,冰榔棍儿都是凉的啊。”

乙:这不废话嘛,要热的呢?

甲:热的那是抻条面。

乙:嗐,这哪的事情啊。

甲:这吆唤叫啊。

乙:啊?

甲:“报君知”。

乙:不错。

甲:又叫“会声”。

乙:是啊

甲:还叫“货 声”。

乙:嗯。

甲:打招呼的意思。

乙:对啊。

甲:吆唤最好的您知道什么地方吗?

乙:这我可知道。

甲:您介绍介绍。

乙:那得说是北京。

甲:咱们的首都。

乙:这么说您有点儿研究啊。

甲:跟您比还差点儿。

乙:您这是客气,那我要吆唤一个你能知道是卖什么的吗?

甲:当着各位同志您就吆唤,您有上句,我马上接您的下腔。

乙:好嘞,咱们互相地研究一下。

甲:探讨探讨。

乙:你听这卖什么的啊。

甲:您来来。

乙:“冰糖嘞,葫——”

甲:“葫芦儿嘞呀”

乙:呵哈?

甲:冰糖的葫芦儿。

乙:嗯,行啊。

甲:到北京叫“糖葫芦儿”。

乙:对啊。

甲:到咱们天津呢。

乙:叫?

甲:叫“糖墩儿”。

乙:嗯。

甲:吆唤好听。

乙:天津吆唤?

甲:吆唤着都这味儿了。

乙:是?

甲:(学吆喝)“大红果的糖墩啊”。

乙:哎。

甲:“墩儿——”

乙:哎,行啊,是这味儿啊,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新嘞个屉儿嘞”

甲:“包儿热的嘞,发面包儿哟热嘞——”

乙:哦,卖包子的也知道。

甲:卖包子的。

乙:行啊。

甲:到北京叫羊肉床子。

乙:嗯。

甲:上午啊卖羊肉,到了下午呢就卖包子。

乙:嗯。

甲:到咱们天津也卖包子。

乙:要到天津?

甲:跟他北京就不一样。

乙:噢,怎么不一样呢?

甲:吆唤时候就吆唤俩个字,简单明确。

乙:哪俩个字?

甲:肉包。

乙:哦是是?

甲:一吆唤这个“肉”字,声音特别大。

乙:哦。

甲:到“包”了,嘴皮子劲。

乙:是啊?

甲:表示这包子,薄皮大馅儿。

乙:哦,他要一吆唤呢?

甲:都这么吆唤。

乙:是。

甲:“肉——————包”

乙:完啦?这倒干脆啊。

甲:简单明确

乙:好嘞,你再听这个卖什么的。

甲:接着还来

乙:“嘿,南罐大的嘞。”

甲:“不涩的嘞哟,涩了要换的嘞。”

乙:哈哈,这卖什么的呢?

甲:卖柿子的。

乙:可以啊。

甲:到北京叫“柿子”,到咱们天津简单。

乙:叫?

甲:“四则”(柿子)。

乙:唉,方言不一样。

甲:这位一买柿子一说话,就知道这同志什么地方人。

乙:这怎么听呢?

甲:“嘿,您这柿子涩不涩嘿。”

乙:啊,这是北京话。

甲:“泥着四则塞不塞

《卖布头》

卖布头作者:于宝林、冯宝华演出本甲:相声这个艺术哇,是综合性的艺术。乙: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