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7月上旬深入中寨乡,采取访谈乡村干部、走访村民、查看实地等方式,对如何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寨乡基本概况
中寨乡位于巧家县东部,距县城49.2公里,东临崇溪,南接金塘,西与白鹤滩接壤,北同药山相连,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时由以上五个乡镇割补组建而成。全乡国土面积83.1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910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1个党(总)支部,129个村民小组,共2878户12392人。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32万元,人均纯收入1973.95元,人均有粮349公斤。乡内以汉族为主,分布着少数彝族、苗族和布依族。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可以概括为:交通闭塞、国土零碎、山高谷深、封闭偏僻,具体表现为:一穷二差三优势。一穷,即地方经济贫穷。二差,即一是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从县城到乡集镇所在地仅有49.2公里,但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目前尚未通客运车辆,群众出行较难,且该公路属断头路,致使中寨乡封闭、偏僻。7个村的公路也是晴通雨阻。由于交通闭塞及供电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群众尚未从人背马驮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水利化程度低,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缺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二是自给能力差。三优势。一是资源优势。煤矿资源储量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随着中金公路改扩建的启动和中寨到药山镇法泥公路的建设,中寨乡将从交通死角变为交通要道,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是产业优势。中寨乡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非常明显,适于发展蚕桑、烤烟、畜牧、核桃等产业。
二、201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烤烟生产。
中寨乡共有6个村种植烤烟,今年共种植1900亩,产值高达400万。
(二)蚕桑生产。
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方式,抓桑园管理、蚕房建设、养蚕服务和蚕茧收购各个环节,目前已嫁接桑树14万株,养蚕220张,收购鲜蚕9.27吨,收购金额达21.468万元,单张产值975.8元,单张产量41.94公斤。
(三)计划生育工作。
中寨乡已完成结扎任务72例,其中二孩结扎48例,完成一孩放环23例,收取社会扶养费30万元,计划生育率88%,新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4户。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中寨乡农业人口13774人,截止于2010年6月30日,年满60周岁的农民已全部领取养老金,参保率为100%;全乡应参保人数7974人,已参保缴费6417人,参保金额651200元,参保率为80.47%,其中重症残疾57人已全部参保,享受国家代缴政策。
(五)“两基”工作。
第一,中寨乡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3-15周岁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1%。第二,小学在校生1096人,学年内辍学8人,辍学率0.72%;初中在校生400人,学年内辍学7人,辍学率1.75%。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0.9%以内。第三、“两基”迎国检工作。中寨乡于2010年4月30日召开 “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成立了“两基”迎国检领导组,开展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能整改的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报上级主管部门。认真整理“两基”档案,对适龄儿童及少年、成人技校、扫盲工作等表册进行了微机录入,规范了各项表册。第四,严格按照有关收费标准,按县教育局批准后公示收取,全乡无违反规定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发生。第五,周边环境更加和谐。对校园周边环境和食摊点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全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制约中寨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方面:条件较差、后劲不足、设施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特别去冬今春百年一遇的旱灾,使小春遭受巨大损失,大春粮食生产及人畜饮水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交通设施方面:一是中金公路。等级低,属断头路,坑凹较大,雨后车辆极难通行,晴通雨阻情况时常出现。二是需列入通达工程改造项目2条。拖租村经鱼毕村至大岩洞公路,途经拖租村的石院子、村子等8个村民小组,鱼毕村的鱼毕卡、熊家村等5个村民小组,老店镇的大岩洞。全长23.1㎞,2个乡镇3个村14个村民小组2500余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与昭巧二级路相接,贯穿巧大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线;乡政府驻地至吉兆村委会公路,全长13.3公里。三是岩脚村公路。该公路始于拖租村引荞水利工程取水口处(中寨乡拖租村煤厂小组),延伸到岩脚村炭棚小组,全长15㎞,两个村27个村民小组3000余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贯穿白鹤滩镇的复兴、杨家湾等村直至县城。
四、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招商引资促煤资源开发。
中寨乡是巧家县的“煤海”,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煤质好,燃率高。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寨乡党委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上狠下功夫。县里招商引资探矿的江西德天公司,乡党委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抓扶持,在扶持中求发展”原则,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群众的协调工作,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公司的探矿全力搞好服务,同时,组织、指导、督促公司科学合理探矿,保护环境,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让入住企业立足三农,惠及民生。外来投资企业有好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有力推动中寨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及三农,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煤炭资源乡的地位得以彰显,中寨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煤炭资源乡。
(二)稳量增效促烤烟产业快速发展。
中寨乡的烤烟关键是在精品、在科技、在效益上狠下功夫。重点是吉兆这个千亩大村和4个200亩以上科技种烟示范园。烤烟产业实现增量到提质转变,2008年烤烟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实现烤烟产值近400万元,烟农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2009年烤烟产业高标准种植1789亩,开始步入精品化道路,精品烤烟乡的效益明显显现。
(三)蚕桑产业加快发展。
蚕桑产业是中寨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 “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布局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已建成“中寨蚕桑长廊”,呈现出“远看一大片,近看一条线”,精品桑园9100亩,平均单张产茧量和单位亩产值均居市县之首,分别达到45千克以上和3000元以上,被确定为县长样板桑示范
基地和县委书记样板桑示范基地。中寨乡的蚕桑产业不但保持了水土,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而且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09年创收400多万元,1万元以上的蚕农40余户,全乡单养蚕户均收入就达到2500元以上。蚕桑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明显体现,精品蚕桑乡的品牌初具雏形。
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蚕桑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来扶持,形成了一盘棋的大格局。同时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多次深入到中寨乡蚕桑发展现场,为老百姓发展蚕桑产业鼓劲,乡班子领导不时深入到田间地块,与群众畅谈蚕桑产业发展大计,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强硬措施是抓手。蚕桑产业从起步开始至今,党委政府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采取政策鼓励,加大宣传,措施强“逼”,要求蚕农按党委政府的规划发展,禁止在蚕桑规划区域内种植其它作物。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中寨乡的蚕桑产业显现出崭新容颜。
配套政策是基础。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有国家的退耕还林、好田好地栽桑等政策的支持,解决了群众吃饭的后顾之忧,群众可以放手大干。
比较效益是动力。按照“合理规划,优化区域,挖掘潜力,壮大规模”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坚持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的标准,选择最适宜蚕桑发展的下寨、中寨、付山、拖租4个村69个村民小组1880户农户作为蚕桑基地进行重点扶持。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养蚕数量逐年增加,产值快速提升,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积极性及其高涨。
保护价收购是保障。在蚕茧收购管理过程中,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收购不放开,价格不放开,经营不放开”的“三不”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建立了蚕桑发展风险基金,从根本上防范蚕茧市场混乱及由此带来的折腾,从而合理兼顾企业、蚕农两者利益。
仍然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一是经营规模过小,蚕农重视程度低。蚕桑都是农户的副业,分户零星养殖,投入不足、管理放松、可养可不养思想存在。二是养蚕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措施难以到位。大多数在家养蚕的都是老年人、妇女,中年人外出务工较多。老年人、妇女养蚕体力弱,最主要还是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消毒防病意识淡薄。三是蚕桑生产水平低,科技推广仍感乏力。桑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桑不养蚕,多桑少养蚕,养蚕设施原始落后,技术手段原始粗放,单张产茧量不高,桑园管理粗放,多数蚕农养蚕技术差,效益低,科技推广乏力。四是蚕房建设资金缺乏。五是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合力不足。乡、村两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尚不够统一,全乡抓蚕桑的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面对蚕桑产
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