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百鸟朝凤》有感
一个人的朝圣
——观《百鸟朝凤》有感
你该把根扎在咱们土里,可如今你变成了豆芽菜,身上一点土都没有了。
——路遥
哀歌声起,秦腔唱尽,鸟雀散去,路在何方?遍遍追问,答案却飘在风中,这是这个时代的难题,而注定得有人迎难而上。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以一种喧嚣的姿态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制作人方励轰然一跪,此举一出众声喧哗,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有人指责这是一种"道德绑架",今日一跪他日文艺片该如何自处?有人说方励先生是为了艺术献身为了故人而跪,重情重义无可厚非。但是除去这些争论,在观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留在我心间的是那一点怅然和悲凉。《百鸟朝凤》是故土在面对城市化所演奏的一曲挽歌,也是面对城市"文明进程"一声震聋发聩的质问。
故事很简单,以一门传统技艺的流传为载体,娓娓道来了一个沉重又唯美的传奇故事。唢呐匠人焦三爷执掌焦家班,旦逢村庄中的婚丧嫁娶等大事,唢呐匠就被敬为上宾,用焦三爷的话来说就是坐在太师椅上,受着敬师礼威风堂堂。而且那时的唢呐匠人地位很高,村中人亡故之后,甚至以得到唢呐匠一曲"百鸟朝凤"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传统的宗教礼仪赋予了唢呐对百姓盖棺定论的特权,村中有地位的老人过世后唯有得到唢呐匠人的首肯才能真正的算得上德高望重。天鸣作为焦三爷的接班人,继承了焦三爷的唢呐绝技和那首悠扬深远的百鸟朝凤,开始了"游家班"的唢呐征程。然而现实给天鸣雄心壮志的回答是响亮的一个巴掌,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的纸醉金迷取代了农村的按部就班,伴随着宗教礼仪制度的土崩瓦解唢呐匠的地位也一日不如一日,游家班无奈解散。
故事的高潮就在于焦三爷过世之后,天鸣试图聚齐师兄弟为焦三爷送终,而曾经风头无二的唢呐班子竟然再也聚不齐了,天鸣为焦三爷演奏一曲百鸟朝凤的心愿最终落了空。电影结尾,只剩下天鸣孤零零的站在焦三爷的墓前,蓝天、黄土、孤坟、青年,还有他手里那支褪去了光芒的黄铜唢呐,伴着苦涩的咽呜声响,完成了整部电影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剖析和追问。
看电影的时候是虔诚的,内心汹涌着对于乡土的怀念和不舍。然而走出影院,人来人往的街道和沸腾的汽笛声声很快冲淡了我心中的那点怅然。这让我感到更深的惶恐,当一颗心对感动的承载力变得如此浅薄之时,是不是应该开始一种反思。
关于电影,联想翩翩,我想到了童年在农村生活的夏季,萤火虫比电影中的还要美丽生动。夜晚降临忙过了一天炽热的农活,大人们坐在堂前空地上摇着蒲
观《百鸟朝凤》有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