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道德故事演讲稿4篇
道德故事演讲稿 篇1
大家好: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个方面。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矗他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当前,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在加强诚信教育中,我们应高度重视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道德故事演讲稿 篇2
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是丁常青的带讲人方英,丁常青同志是东至县大渡口镇八都湖村人,从92年初就去了北京。在北京从打工到创业,从高峰到破产,再从转型到成功。
"心若在,梦就在。"一直以来,他坚守着一份"感恩的心".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父母无力供养每个孩子念书,只念到初中他被迫辍学。刚满19岁的他怀揣着一百元钱只身来到北京打工,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北京,站在繁华的大都市,看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川行不息的车流人海,他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放飞属于自己的"梦想". 初来乍到北京,他和老乡们一起在菜市场里卖菜,从那时起当了10年的"菜贩子".每天下午两点就要骑着三轮车从北京东华门蹬到100多公里外的河北三河市,到老乡的地里摘上八大筐西红柿,连夜往回赶。1200斤的重量,一路下来经常要站着蹬,才能骑得动。到了北四环经常是深夜一两点了,铺上塑料布在马路边睡上三四个小时,醒了啃上几口大饼,就赶紧踩上三轮骑回东华门赶6点半的早市。北京冬天的夜晚和清晨是寒冷彻骨的,哪怕冰天雪地,也要星夜兼程的来回赶,一天24小时,有十几个小时都是在路上,其中的艰辛,即使到现在也让丁常青感概万分。正是这样的环境,
让丁常青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100多公里的路上,在精疲力竭的时刻,除了坚持,他始终想着如何发展,始终冷静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发现:从普通市民手里一毛两毛地赚钱,太难又太慢。于是他将目光盯上北京的各种大饭店和酒楼,尝试着进一点高档菜卖给饭店。卖给饭店的高档菜一斤能赚一、两块钱,而卖给普通市民的一般蔬菜只赚一两毛钱,这在当时是天壤之别。思路决定出路,他开始专跑各大饭店,与饭店洽谈供货合同。"穷则独善其身",通过诚信经营的口碑,生意慢慢开始走上规模,通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他在配送行业站稳了脚跟。
但是到了2001年,因为竞争激烈,不少酒店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
【热门】道德故事演讲稿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