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31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1

一本龙应台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细细阅读后,书中的内容却重若千斤,令我感触良多。既然我们生命中那些“目送”——至亲至爱的渐行渐远,甚至离去,都注定是必然,那么行孝更需要及时。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而及时行孝更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必须学会的。

及时行孝,是指孝顺父母不能等,一些于心底许下“对父母行孝”宏愿的人,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再孝敬父母,从容尽孝,可是他们的千算万算却没料到父母已经等不及那些“来日方长”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位20xx《感动中国》人物——背着母亲去上班的陈斌强老师。他用感人至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及时行孝的含义。

他如此说道:“小时候,妈妈总是用一根布带背着我,现在,我用它来背着妈妈,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已经不记得我是谁,但她知道我对她好,我也知道,不管怎样,她仍旧是我的母亲,她说要和儿子在一起,于是我就用那根比我年龄还大的布带,将我和妈妈紧紧地绑在一起,背着妈妈去上班。”深夜一点帮助妈妈上厕所,五点到六点给妈妈穿衣、洗脸、喂饭,再去上课。陈老师也有孩子,可他认为,给孩子的爱,孩子可以理解,孩子也可以等,而妈妈却没有时间等。这岂不是一场“孝更绝伦足可矜”的目送?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孝的意识,更别提及时行孝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宛如沙漏悄悄流逝,让我们从懵懂变得成熟,也让深爱着我们的父母额上眉梢刻上岁月给予的沧桑痕迹。如果说我们对父母的爱是一泓深泉,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便是一片汪洋;如果说我们对父母的爱是一株绿杨,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便是一片茂林。既然知道光阴似箭,为何不珍惜与父母朝夕相处的珍贵分秒?既然知晓,我们又怎能不及时行孝呢?

纵使我们都可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我们都可能无奈心酸地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但是,我们可以在再多的遗憾和不舍下,凝住泪光,用充满爱意与释然的眼眸,去目送那些我们生命中最爱的人,去目送那些我们今生今世的难得缘分。

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是必然。而目送所教会我们的是:行孝须及时,且行且珍惜。不要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懊悔。

珍惜现在。

珍惜每一个相处的朝夕。

珍惜目送的缘分。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2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干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3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4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十七岁的少年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1一本龙应台的《目送》散文集,捧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