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读后感范文
魅力课堂读后感范文
魅力课堂读后感范文1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魅力课堂》,我的心中有很多疑问。通过查询:百度百科中说,魅力是指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一个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同时,魅力的主体也应该是人。那么由此可见,在魅力课堂上,散发魅力的主体无疑应该是老师,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则被教师的各种魅力所吸引从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魅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应有着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的启迪力。魅力课堂则应能够激励和鼓舞学生汲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知识奋发进取。
事实上,人的魅力可以无处不在,包括声音,眼神,性格,甚至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力的源泉。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激活自身的魅力因素,让自己的课堂产生一种吸引学生的魅力呢?我想以下几个因素非常重要。
一、专业素养方面
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一个有着专业知识的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课程知识。专业能力则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一个教师的立足根本无疑是以其掌握的各种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所形成的专业素养,也是其魅力最基础的依附。
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在学生苦思悯想不得其解时,明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恰当引导,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倦怠时,能在“道而弗夺,强而弗抑”的基础上表现出负责的精神和和蔼的态度,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自然散发出其魅力。
二、教学激情方面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我们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无法热爱,对自己执教的课堂都无法全身心投入,我们又如何要求学生在我们执教的课堂上积极参与,眼神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一个个涨红着小脸,兴奋地高举小手呢?
记得曾经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在试教某节课后,由于学生的无动于衷,于是就忍不住抱怨说,这个班的学生上课真不配合,一个个有气无力,没精打采的。旁边的一位老教师便说:“学生不在状态,那你呢?老师的作用就是用你的状态去感染学生,用你的激情去带动全场。”当时我听了真的很有感触。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在状态时,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我的教学言语中是否暗藏着一种消极的态度,我的神情是否在传递着某种颓废的信息,我的举止是否在暗示着学生我的“不在场”,而我的情绪中是否又有股不合作的潜流?如果是这样,那赶紧打住。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主阵地,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守好这片阵地,所以,用我们的激情洋溢去感染我们的学生,即使他不能体会学科的魅力,也必然会被你的魅力所吸引!
三、教育理想方面
教学激情的背后应该是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否则这激情便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教师只有拥有理想这种高尚的情感,并朝着这个方向作坚定不移的努力,必然会散发出经久不灭的魅力。
有人说过,在一个平庸的时代,人也容易走向平庸;平庸久了,庸俗就有了市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理想。为人师者,承担着教育后代的职责,如果就这么轻易地就放弃了理想,那我们下一代的灵魂又该如何站立呢?爱因斯坦在其文集中曾这样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并不是在一味鼓吹教育理想的重要性,但只要想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教育理想作为一个有力的支撑一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然,魅力不是流水生产线上的制造品,一朝一夕间便可批量生产。普拉斯说过: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既然魅力与性格,人格,素养等因素密不可分,那我们只有在平时从多方面注重自己的修炼,才能用自己的魅力去成就吸引学生的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读后感范文2
《魅力课堂》是从把握教学内容和把握教学形式两大部分来阐述高效与有趣的教学,阅读后引人深思,受益很多。
读完《魅力课堂》后,让我觉得高效有趣的教学应该要做到“345”。这“345”的含义从狭义上的理解为;三个阶段;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个环节;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包括特殊课型,如英语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课,还有如安全,环境,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
“345”从广义上分析,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但是不管什么课型,我认为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只需要这三个环节就够了,并不是说非要把这四个环节不管什么课都要按照步骤来授课,还有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操作课,不同特点的课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再例如说英语课作为特殊课型,它分语法课,词汇课,听说课,读写课,听说课的流程是;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我们能否把四个环节作为步骤必须渗透在课中探究这个阶段吗?如果说必须的话,那还研究不同的课型干什么?
什么是课后提升?只是课后吗?讲完课要求当堂生成算不算课后?课的结尾算不算课后?现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假如每门学科,都在所谓的课后布置提升的作业的话,学生的负担怎么减下来?还有四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巩固检测”,我就很不同意这个提法,这个提法说明这个人的观点还没有跳出那种“口耳相传”“手把手进行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原先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最后进行达标检测,现在学习方式变了,有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讲点拨部分,我们要求及时反馈,堂堂清,试想,自主学习环节后是否应有
魅力课堂读后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