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
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
病媒传播疾病是一类由病媒生物传递病原体(病毒、原虫、蠕虫等)的传染病,具有必须由病媒生物参与病原体传播的特点,常见的传播媒介包括:蚊、老鼠、蜱等。在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10种属于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其中甲类中有鼠疫,乙类中有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中有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非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病媒传播疾病有森林脑炎、莱姆病、无形体病、恙虫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20余种。我省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等,新发媒介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也在我省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域外(境外)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也逐年加大,个别病种甚至出现了在输入后引起本地病例发生。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该病流行季节为夏秋季(每年5~1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暂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对登革病毒敏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国内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国外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热的高危人群。广大群众,特别是有疫区旅行史的高危人群一旦有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为此,居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
2、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
3、保持室内外花盆托盘无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理干净。
4、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5、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动应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
二、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亦可通过螨类和蚤类叮咬传播
第30个全国爱国卫生月系列宣传资料之三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